第十七集 新政繁荣

第十七集 新政繁荣

核心提示:1921年3月1日,对处于高纬度的苏俄来说,依然极度寒冷。然而在彼得格勒以西29公里的喀琅施塔得港,却是群情激奋。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这里的水兵曾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就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的第四个年头,他们却要调转枪口,要求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改选苏维埃,提出“不要布尔什维克政权”,“要自由贸易”等口号。这是一场兵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又将如何度过难关?这一切都摆在了列宁的面前。

【短片】

1921年3月1日,对处于高纬度的苏俄来说,依然极度寒冷。然而在彼得格勒以西29公里的喀琅施塔得港,却是群情激奋。

十月革命爆发的时候,这里的水兵曾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就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的第四个年头,他们却要调转枪口,要求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改选苏维埃,提出“不要布尔什维克政权”,“要自由贸易”等口号。这是一场兵变。

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又将如何度过难关?这一切都摆在了列宁的面前。

【主持人】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列宁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为什么在白色恐怖时期和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人民甘冒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腰带跟着布尔什维克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为什么却面临着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经过深入的考察,苦苦的思索之后,列宁终于找到了答案。他首先要做的便是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实施新的经济政策。然而新经济政策能够成为化解危机的灵丹妙药吗?能否让已是千疮百孔的国家重获生机呢?

(推出片名——《新政繁荣》)

【短片】

国内战争结束后,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苏维埃政权,依然延续着战争时期实行的余粮征集制。这使得农民对种粮丧失了兴趣,粮食产量下降,征粮队与农民之间的冲突加剧。对苏维埃政权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在农民中蔓延并持续发酵,发生了遍及全国的农民骚动,最终演变成了喀琅施塔得港水兵——这群穿上了军装的农民的暴乱。

【主持人】

1921年3月8日,列宁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做出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报告,当天,报告顺利通过。13天后,全俄中央执委会一致通过了相应的法令。

我手里的资料是1921年全俄肃反委员会的绝密档案,这里面记录了施行粮食税后农村社会的反响。“好转”、“支持”、“改善”、“满意”、“信任”等词汇频频出现。农民暴乱和不满情绪迅速平息下来,为了获得更多的余粮来进行自由买卖,他们开始自觉地扩大耕种面积。

【短片】

那一年的春天,当伏尔加河畔的农民们无精打采地准备开始播种的时候,他们听到了政府发出的有关粮食税的法令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宣传口号。1921年到1922年,中央向全国农民征收的粮食税税额将不超过2.4亿普特,这个数量比上一年减少了43.3%。更让农民们欣喜的是,政府的新法令规定,纳税后的余粮可以自由支配,进行实物交换,这在1921年之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专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共产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这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短片】

为了让生产发展起来,物质丰富起来,国家开始支持私人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或者将小企业归还企业主,或将小企业通过租赁合同,租给私人企业家或者合作社经营。不仅如此,国家还将那些无力经营和开发的厂矿、森林、油田等,也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

实物交换很快就过渡到自由贸易。1921年的秋天,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货币重新成为流通媒介。这个政策一实施,乡村的大街小巷一改往日的沉寂,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传统的集市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商品交换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第一年就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192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6.6%,农业尽管遭受了自然灾害,但谷物生产量仍增加了20%。它使苏联很快就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整个国家的经济在新政策的实施中逐渐复苏。

【主持人】

如何引来外国资金和技术,成为摆在列宁面前的难题。因为当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十分仇视,一心想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美国不仅在外交上拒绝承认它,而且连旅游签证上都给予排斥。在这样的敌视中,苏俄想获得外国资金和技术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短片】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哈默的父亲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父亲一样,哈默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十分关注,刚从大学毕业,立志从医的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年轻的哈默怀着极大的热情,倾听列宁畅谈新经济政策。这次谈话,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命运。

【主持人】

当时,列宁手拿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对哈默说,“瞧,这就是你们的人民所作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楼房、发明、机器,发展机械设备,解放人类的双手。今天的苏俄就像开拓时期的贵国一样,我们需要这些知识和精神,它们使美国发展成今天这个模样!”

他鼓励哈默在苏俄投资,进行经营活动。当哈默担心自己成为资本家后会与这里的劳工发生摩擦时,列宁表示,“我们的工人可以就业,拿到高工资,是会很高兴的,对他们来说,砍断自己所坐的树枝,将是个愚蠢的行为。”

【短片】

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1922年的春天,在苏俄黑海的一个港口,哈默见证了这样一场恐慌。当他带着50辆福特森拖拉机集体亮相的时候,当地突然警钟齐鸣,卫队出动,人们误以为这些拖拉机是美英的坦克,当地的政府官员也慌忙开会,商讨抗御入侵者的战略战术。而当他们弄清真相后,军事部署立即变成了欢迎仪式。“拖拉机”一词从此在苏联的农民中传开了。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最早也是由美国福特公司在苏俄生产的。

从1921年至1926年,苏联政府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44项租让合同,1924年至1925年,苏联从租让企业得到收入为680万卢布,有力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专家访谈】

从早期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者就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条件相结合,必须在实践中寻找最合适的实现方式,不可能一步建成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社会。

【短片】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

1979年5月,一架私人波音727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邓小平第一次见到哈默时,就对他说:“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

【主持人】

新经济政策实施了大约8年多,斯大林于1929年开始中止执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的一个高潮悄然远去,留下的历史遗痕,任后人评说。

下一集我们将为您讲述列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如何度过的,他又留下了怎样的“晚年思想”和“政治遗嘱”。请看下集《病榻绝笔》。

(主题歌起——出字幕:请看下集《病榻绝笔》)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