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该怎样让城市更“聪明”(2)

城市化,该怎样让城市更“聪明”(2)

摘要:●减少收入差距,实际上就是减少财富差距,城市化过程本身就起到了这样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升值必然带来一部分资本的积累,这部分资本的积累要用于城市的建设。

城市化,当以人为基础

城市化过程实际是与工业化过程并行不悖的。城市化首先就要以人为基础。判断城市化的程度是以城市人口占据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来判别的。按照一般理解,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城市”这个词,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城”就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市”就是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的地方,最早是从事市场交易的地方,然后工业、服务业就慢慢发展起来了。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实际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首先,只有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整个社会生产力才会提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很低的。世界上十大农业国劳动生产率大概分为三档:第一档,是美国、日本、法国,他们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大概5万美元左右;第二档是俄罗斯、巴西、土耳其,他们人均创造的增加值是3000-5000美元,第三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纳米比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在500美元左右。由此看来,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100、俄罗斯的1/10,如果不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能在农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很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民到城市后,在工业、服务业创造的价值比在农村种地创造的价值高。

当前,一定要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否则社会公平和公正就难以保证。减少收入差距,实际上就是减少财富差距,城市化过程本身就起到了这样的重要作用。但城市化的道路怎么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的城市化要解决的,就是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人口。要让进入城市的人口真正成为“城里人”,这一点我们还是有差距的。首先,从2012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我们的城市化率是51%,城市人口有7.3亿,但这7.3亿里,真正有城市户籍的人口为4.6亿,还有2.7亿没有城市户籍,在这2.7亿中,长期居住的有4000多万,还有2.3亿属于流动人口。再者,农民进入城市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即使进了城,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导致就业、住房、社保、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没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另外,农民进城后,从种粮人变成吃粮人,从个体劳动者变成集体劳动者、创业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因此,还不能单纯按城市人口占比来衡量城市化率。

不管怎么说,人是城市化的基础,是建设智慧城市所服务的目标,因此,要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社会福利均等化,不断推进农民进城后观念的转变等。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