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

需摆脱“目标增长率”

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无法再依赖“人力+投资”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那么,依赖科技和创新是根本解决之道吗?“全要素生产率(TFP)”才应该是衡量经济的标准,即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作为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的增长,伍晓鹰指出。

虽然中国一直强调技术创新,然而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制度改革。“改善效率肯定比技术创新更加重要,和解决速度问题需要的方法相反,解决效率问题靠的不是投入,而是结构调整,是制度创新,归根结底靠的是改革。”伍晓鹰指出。

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上,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伍晓鹰分析,中国不能再预设“GDP增长目标”,因为预设GDP增长目标将使经济发展继续成为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继续维持现有的“政府管经济”的结构,而目前政府的过多干预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制度改革要求两个撤出,即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撤出,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部门撤出。” 伍晓鹰分析。

下一步中国的改革将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角色,巴特判断,政府将从“经济发展的管理者、规划者”转为“撤出经济活动”的“服务者”。从“低级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这个发展阶段,控制经济对政府来说非常容易,因为“投资”和“人力”在这一阶段是发展的动力,而从“中等收入”这一阶段开始,“效率”和“创新”取代了“投资”和“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这时,政府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而企业才是创新的源泉,效率的推动者。

其实中国改革一直在强调开放,可是具体要开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只有不断尝试,因为谁也不可能知道答案,真正合适的方案只有在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中摸索,巴特分析,目前外资企业仍然只把中国作为“生产和销售场所”,而不是“创新场所”,不愿意与中国共享重要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用什么来衡量经济实力

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准确判断是基础,而与目前政府、学界、业界的普遍标准不同,巴特从三个方面来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即“趋势”、“冲击”和“转变”。“趋势”代表常见而且是基础性、长期性的经济影响因素,比如人力、资本、能源、原材料、产品、服务等,“冲击”则代表短期内、突发性的影响因素,例如大型自然灾害、金融风暴等,而“转变”则代表各项影响因素自身的变化,包括在人力、教育、技术、创新、能源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巴特指出,作为商业组织,在上述三个衡量指标之中,最应该关注的是,从“冲击”到“转变”的变化趋势,例如,金融风暴如何促进技术创新、人力变化。他表示,“转变”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将对人力、技术、全球格局、政策这四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衡量经济的指标,伍晓鹰强调,要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全面衡量中国的生产率,用“创新”的能力取代“人力+资本”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因为无论在人力还是资本方面,中国的效率都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