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为什么不会养懒人

福利国家为什么不会养懒人

高失业福利未必“养懒人”

大家知道,福利国家的失业福利是十分优厚的,那么如此优厚的失业福利是否“养懒人”呢?“养懒人”和“搭便车”确实是“福利国家”的经典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触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享受福利的年限不断缩短,所享受的福利相当于原工资的比例越来越低,接受再就业服务和培训渐渐成为领取失业福利的条件等。其中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一项改革,是2010年丹麦在这次“大衰退”的谷底把失业福利的年限拦腰斩断,从4年缩短到两年。要知道,丹麦人的工作权利,以及失业后获得帮助的权利,是受宪法保护的(而在美国,医保依然不属于权利范畴)。但是,用一些学者的话来说,丹麦的福利仿佛是给失业者买豪车。有研究表明,丹麦人失业后的头几个月再就业率最高,之后则跌进长期的低谷,等失业福利到期前,再就业率急升。也就是说,大家失业后往往着急找工作,如果一时找不到,就习惯性地躺在失业福利上“犯懒”了。等失业福利即将到期时,找工作的动机突然强起来,纷纷开始就业。因此,把福利期限减半,激发了失业者再就业的动机。另有研究表明,接受再就业服务和培训的人,再就业率要比其他失业者高3到8个百分点。因此,丹麦政府加强了再就业服务和培训计划,更严格地贯彻有关法规,保证把参与这种计划作为领取失业福利的条件。

不过,削减福利的改革在北欧“福利国家”从来都无法走得太远。这些改革已引起了很多抵抗。《纽约时报》报道丹麦改革时提及一位58岁的护士,她四年前患病,辞职一年治疗,一切由国家埋单。然后她靠着失业福利,领取相当于原工资80%的收入,同时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在电子销售业中找到一个职位。可惜,这次金融危机使她再度失业。她发现政府对失业者的管制严格多了。她必须每周递交求职申请,和求职咨询人见面,反复进行各种培训。她被送到一个培训学校秘书的课程中培训,同时等待更好的机会。她抱怨说:“过去可不是这样。现在的一切,都是以控制你为目标。”许多人也抱怨政府盯得太紧,好像认为你是懒人,很伤人自尊。有一位管道工失业三个月就赶上母亲去世,就业中心居然不让他参加母亲的葬礼,说那天正好他必须和就业咨询人会面。管道工大怒,不管那一套还是去了母亲的葬礼。就业中心只好退却,给他另外安排时间和就业咨询人见面。

对大多数丹麦人来说,政府赶着大家工作的做法,伤害了人的尊严。一些学者指出,2001年保守派领袖Anders Fogh Rasmussen上台后,中右联合政府在对待失业者问题上越来越强调就业动机,即怎么逼着大家找工作,而非职业培训。在金融危机后,这套政策并未有效压低失业率,同时破坏了工会和政府之间、工会和企业之间的信任,这也导致了2011年中右政府的下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研究,统计了其各成员国的失业者拿到的失业福利所占的原工资比例。各国按照这个比例由高到低排名如下:丹麦、瑞士、冰岛、爱尔兰、芬兰、挪威、荷兰、瑞典、卢森堡(以上皆在70%以上)、奥地利、比利时、德国、英国、葡萄牙、法国(以上皆在60%以上)、波兰、捷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上皆在50%以上)、西班牙、匈牙利、韩国、斯洛伐克、美国(以上皆在30%以上)、希腊、土耳其、意大利。而各国2003年就业率由高到低的排名则为:瑞士、挪威、丹麦、瑞典、荷兰、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奥地利、芬兰、葡萄牙、爱尔兰、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希腊、意大利、波兰。把两个排名对照就会发现,除了少数几个例外,失业福利好的国家,就业率往往反而比较高。如果用这两项排名检视福利是否养懒人的话,结论似乎应该颠倒过来。希腊的失业福利仅相当于原工资的不到25%,意大利还不到10%,西班牙不到50%,都属于偏低的。这些国家都处于欧洲最为深重的债务危机中,必须依赖别人拯救,在2003年时失业率属于欧洲最高之列。怪不得一般人觉得这些国家的国民更懒一些。而经济表现比较好的国家,如北欧福利国家以及瑞士、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失业福利都相当高,但国民似乎更勤奋一些,就业率大多属于欧洲最高之列。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比较美国和北欧福利国家最近十年的失业率会得出与印象中不一样的结论。美国一向以自由市场降低失业率为标榜,其失业率一般也确实低于欧洲水平。但美国在这方面并不比北欧国家具有优势。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福利国家失业率甚低。比如,瑞典在整个80年代,失业率大部分时间在3%以下,有时在2%左右,从未超过4%的水平。冰岛80年代的失业率大多在1%以下,很少超过2%。美国80年代的失业率则在5%到接近11%的区间浮动,大部分时间超过了7%。上世纪90年代,“福利国家”遭受重大经济危机的打击后逐渐恢复,这也是美国高增长的黄金时代,但即使在这个时期,冰岛、挪威的数据都比美国好得多。另外还要注意,美国的失业率低,恐怕是因为有大量人口根本没有在找工作,故没有被统计进失业人口。以2003年为例,在失业率一项上,芬兰是9.1%,比美国的6.0%要高得多,但如果算就业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那一年芬兰大概在67%上下,美国为71%,双方相差无几。瑞典失业率为6.6%,明显高过美国,但就业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则接近75%,超过了美国。总之,无论如何不能得出福利使人懒得不肯工作的结论。

  摆脱美国式心态

为什么会如此?要理解这样的现实,就必须摆脱美国式心态。在这次大衰退中,美国右翼电视网福克斯新闻制作了一个节目,主题就是福利养懒人。福克斯的记者先采访领福利救济的人:“你为什么要来领福利?”“因为找不到工作。”其中一位回答者,脖子上还打着固定石膏,显然行动不便。接着,电视上用地图展示,就在这个救济站周围,有着许多工作。记者还去采访周边的饭馆,有位老板称需要九个人帮忙,但找不到人。记者甚至不愿意问一下那些排队的人:是否有残疾?是否是单亲母亲有几个孩子照顾无法脱身?记者马上采访《华尔街日报》的经济学家,大谈福利养懒人。难怪Gsta Esping-Andersen指出,在美国这样的“市场模式”中,虽然也有福利,但领福利本身就成了人生的污点。福克斯新闻把一长队领福利的老百姓都当成好吃懒做的典型,公开在电视上展览了出来。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