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迎来“毛泽东—尼克松”时刻

中美迎来“毛泽东—尼克松”时刻

图说:去年习近平访美时会晤奥巴马(资料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本周在美国加州举行“庄园会晤”,这是一次打破外交常规和礼宾凡例的中美峰会,对于两国规划和把控未来数年双边关系发展走向,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虽然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一种正式理念和官方表述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从其精神实质而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开端却可以追溯至40多年前毛泽东和尼克松(尼逊)的会晤。

1969年,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反共斗士”、来自加州的理查德·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他所面对的最棘手外交问题就是如何结束越战并体面地从越南撤军,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咄咄逼人的苏联勃列日涅夫政府,扭转美国在美苏冷战中日显颓势的处境。而在这两大问题上,中国都可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时,中国与北越政权存在特殊关系,是“援越抗美”的主要力量;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则是日益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加大军事部署,“苏联修正主义”成为比“美国帝国主义”更加紧迫、更加严重的威胁。

1969年3月和8月,中苏在珍宝岛、新疆地区分别爆发武装冲突。苏联对华发出明确的战争威胁,并不断就出手“教训”中国试探美国方面的态度。但尼克松和基辛格敏锐察觉到这是与中国缓和关系、共同应对苏联霸权的天赐良机,他们决定“拯救昔日的敌人”,并避开美国国务院、国会等,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多个秘密渠道与中国方面进行接触,探索两国关系实现“解冻”的途径。为了表达足够的善意,还特地调整了美国第七舰队巡航台湾海峡的做法。

经过三年多的反复折冲,中美两国决策层就共同应对苏联、越南甚至是日本问题达成妥协,并通过“战略模糊”方式在台湾问题上形成“权宜之计”。“台湾事小、世界事大”,为了两国的现实利益,中美努力弥合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越顶日本”、成功访华,两国签署了20世纪最重要的外交文件之一——《上海联合公报》,带来“改变世界的一周”。

40多年前,毛泽东和尼克松的会谈并没有涉及“烦人的”具体问题,“几个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方面”(毛泽东语)。尼克松在会面中对毛主席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主席的一生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你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登上了世界上人口最多、一个伟大的国家的顶峰。……我也出身于一个很贫穷的家庭,并登上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的顶峰。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问题是,我们的哲学不同,但我们都脚踏实地,都来自人民,我们可以实现一个突破,这个突破不仅有益于中美两国,也在今后的岁月中有益于全世界。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原因。”

40多年后的习奥会晤会谈什么?

毋庸置疑,40多年后的习奥特别会晤某种程度上也需要谈谈哲学层面的问题,但长达两天的多场正式和非正式会谈肯定不会仅仅触及哲学问题,与1972年相比,今天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如何,中美两国领导人需要以超越前人的全球视野、战略格局、历史远见和政治智慧,对未来数十年的中美关系进行“再定义”。人们期待着“改变世界的庄园会晤”和一份非凡的《加州联合公报》。

说到底,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为的是“避免战略对抗”,其核心在于管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竞争性共存”关系。尽管两国高层领导人不断强调稳定、积极、合作的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也不应回避的事实是,外界普遍认为,中美战略竞争关系已然存在,中国已成为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

随着未来10至15年中国总体经济规模有望超过美国,问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两国可能会更快地滑向一种敌对关系。有美国学者提出,这种状态虽然不是“冷战”(cold war),但却无疑是一种令人忧心的“凉战”(cool war)。去年11月,皮尤全球民意调查显示,66%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68%的美国受访者表示中国不可信,只有43%的中国人对美国持正面看法。

两国对彼此长期战略意图存在着深深的怀疑。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处心积虑地围堵和遏制中国,而很多美国人则认为中国要把美国“赶出”亚洲,压缩美国的活动空间,欺侮美国的盟友,抢夺美国的权益,中国这几年在外交上的“强硬”则印证了这一点。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中美两国社会之间的互疑和威胁性认知似乎并未减少,两国关系长期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正受到越来越大的考验。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