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行为模式与过去霸权国家不同。主要表现在几点上。与苏联不一样,中国选择加入现存世界体系,而非作为力量的一极另立或者破坏现有体系;中国选择的是可以导致双赢的经济发展路线而非政治军事目标作为先导;中国已经完成了由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的转型,广泛与国际社会交往。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加入世界体系之后,中国开始在这些国际组织内部发挥自己应当有的作用。中国的崛起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中国与周边邻国维持良好的关系,来营造保持国内的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同时,其增长也惠及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当然,中国无意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秩序,为防止未来可能与西方大国出现的冲突,中国一直积极努力融入国际社会,尊重国际社会规则,主张通过和平方式发展。但日本对“中国威胁”的关切似乎在增加,而非在减少。
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并不是说中国就要牺牲本国的核心利益。现存国际体系有很大的缺陷,国际体系不能约束美国日益成长的单边主义就是很好的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彼此尊重对方关切、遵守竞争规则、建立对话机制至关重要。
中国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亚洲地区的力量结构也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但中国不会走二战前日本所采取的侵略霸权道路。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改变了国家行为模式,国际政治也不再是零和游戏的时代。中国多年来一直对邻国采取睦邻政策,并持续推动上海合作组织、“10+1”、“10+3”等区域合作机制。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之上,而是互惠互利的,是随着整个亚洲地区和平发展的潮流一起,与其他亚洲国家共同成长。这都得益于中国“希望情感”下的和平发展的理念。
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对整个区域体系的贡献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贡献惠及区域内几乎所有的国家,中日之间的合作潜力也正在增加。目前中日的贸易总额共计4.45万亿美元,超过日美的3.2万亿美元。同时,冷战时期的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激烈的军事对峙、经济与社会交流的缺失等障碍早已不复存在,中国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亚的政治和经济核心,正如欧盟中法德关系一样,只有两国实现真正的和解,才能实现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划分势力范围、实施区域封锁的国际政治的常态做法,不仅会使区域局势不断恶化,而且势必导致中日之间“安全困境”,“过去就是现在,现在就是未来”,通常情况下,一切处于正常,但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情况就会变得糟糕,历史告诉我们,克服“修昔底德陷阱”[24]的最好办法就是设法消除恐惧。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我们唯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中日在深化战略互惠关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日本应当与中国构筑长期信赖关系。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和平共处对双方都有益,互相争斗只会带来危害。今后中日关系应选择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和平共处。[25]选择“恐惧和仇恨”可能迅速唤醒民族热情,但是,一旦驱动“恐惧和仇恨”这一毁灭性力量,尽管会取得短期效果,却不能满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长期需求。它伤害的不仅是自己,更可能毁灭整个世界。克服“恐惧”、避免“仇恨”、选择“希望”,才是一条明智的通往未来的中日共同的繁荣之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