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与“仇恨”情感相伴而生,大多数伊斯兰与其他新兴国家历史上遭受了屈辱,一些国家在全球化的经济繁荣中被排除在外,国内与世界各地的宗教冲突,使这种“屈辱情感”迅速发展为“仇恨情感”。相对于伊斯兰世界,亚洲地区则充满着“希望的情感”。很多人认为,世界的中心正在从欧美向亚洲转移,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的实力逐渐能够开始与美欧抗衡,今后亚洲必将在世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5]中国为首的一些亚洲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抓住经济主导权,集中精力建设美好的未来,从而创造了一种“希望”。正是这种“希望情感文化因素”,促成了这些亚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当一个国家的国民的情绪被“希望情感”所感染,就会努力追赶,会与世界积极互动,深信能够赶超发达国家。
“情感文化因素”深刻影响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这种影响还表现为“社会控制”方面。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离不开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通过某种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它“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制裁,也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6]一般而言,社会控制要借助于某种政治组织来维持和运行,并采取不同的社会控制手段加以实施。政治组织是“社会借以维持社会秩序并减少社会失序的手段,它可以是相对不太集权化的和非正式的,也可以是比较集权化的和正式的……它在世界的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形式”。而社会控制手段分为“内化控制”和“外化控制”,前者“植入”个体的习惯和潜意识的心路历程中,“依靠诸如个人屈辱感、对超自然惩罚的恐惧之类的威慑力量来实行”,后者是社会依靠外在力量约束其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形式。[7]换言之,无论是“内化控制”还是“外化控制”,都与“情感文化因素”相关,自古及今,许多国家借用这种“情感文化因素”,寻求内部凝聚与对外政策的转换。
二、“情感文化因素”与日本战略调整
日本作为亚洲的一种例外,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不期而至的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不断地侵袭这个岛国,自古以来“恐惧与危机感”的岛国危机意识渗透到日本人的心中。历史上,日本当权者时常利用日本民众内心的恐惧感,从而达到“内化与外化控制”目标。如果说传统的“恐惧感”仅仅局限于自然灾害,那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长期经济低迷,日本出现了“衰落、内省、焦虑和沉迷自我的倾向”[8]。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造成近两万人丧生,福岛核电站危机更是将传统与现代的“恐惧感”一起推向这个岛国:地震与核泄漏、人口老龄化、巨额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扩大、功能失调的政治体制等,致使日本社会的“自我怀疑”情绪蔓延。“经济的低迷”与“政治的贫困”,导致民众对执政党的不满与不信任增加,社会凝聚力下降,社会不稳又导致政治上的民粹主义的恶性循环,陷入动荡之中的社会体系演变成“民主的危机”。[9]
(一)“内化控制”下的日本社会右倾化
战后,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国内始终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的势力,鼓吹“侵略有功”、“审判无效”,内阁要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改善和发展与邻国关系的主要障碍;在领土的问题上,日本三面出击,日俄、日韩、日中的领土争端同时发生,这在东北亚国家关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日本一面希望成为“正常国家”,一面又不断地与本地域其他国家发生纠纷,这种做法似乎有悖常理,日本做出失信伤害邻国的事情,当然会引起本区域国家的反抗,这种情绪被日本政府有意地通过传媒手段进一步扩大化,挑起日本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为修改宪法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日本利用一些事件,制造出“威胁源”,强化国民的危机意识。如,由于朝鲜导弹试射、核武器开发问题,随之而起的是“朝鲜威胁论”宣传;近年伴随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为日本迅速增强军事实力、实现战略转变制造借口。可以说,日本巧妙地以“朝鲜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等“恐惧情感”推动国家安全的战略转变。巨大的“恐惧感”开始动摇日本体制基础,催生日本价值观与社会规范的变革。[10]
在日本大国主义呼声高涨背景下,日本政党政治右转。就日本政党政治生态而言,全面保守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制约日本右倾化的政治力量左翼政党正在衰微,左翼的议会席位大幅下降。左翼的衰微使得日本政坛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导致了日本政治生态整体向右转。日本的和平宪法面临严重危机。左翼是日本和平宪法的最基本维护力量,由于其力量日渐衰微,修宪已在日本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民主党、自民党、公明党等总体右倾;参拜靖国神社、右翼教科书、领土争端、急切修改和突破和平宪法……日本政治生态明显向右转已是不争事实。
日本右倾保守化可以分成两大势力:一部分是右翼,另一部分是右派。日本的右翼是指坚持“皇国史观”、歌颂对台湾的殖民历史,否认对华及亚洲的侵略战争,宣扬种族歧视、主张日本摆脱美国,成为独立军事大国,并以武力解决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争端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右派,通常称为保守派,分为鸽派与鹰派。从意识形态上,右派往往与右翼的意见、立场相似,尤其是鹰派大多会持有美化侵略历史的倾向。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与右翼没有多大区别,本质上是保守的,但其基本主张为修改宪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发挥更大的自主的军事作用,外交上主张务实同时又有所突破,维持或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维持与邻国的关系,强调势力均衡。今天民主党、自民党、公明党的主流都基本持此观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