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跨越”的丰富内涵

“两个跨越”的丰富内涵

追赶跨越是后发地区的时代使命。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奋力推进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这是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和奋斗目标的高度概括,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两个跨越”突出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四川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对历届省委发展思路的坚持和升华,是尊重和顺应人民群众意愿的美好蓝图,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四川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从两个跨越的关系看。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为全面小康提供物质支撑,是奠基同步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要求把建设经济强省作为中心任务,同时加强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和谐四川建设。“两个跨越”在时间上同步推进、分步实现,在内容上突出重点、涵盖全局,在要求上注重提高质量效益、注重全面协调持续、注重发展成果共享,统一于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利于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两个跨越”正确处理了强省与富民、重点与全局、过程与目标等辩证关系,两者构成互为支撑、互为发展的有机整体。

从经济强省的特征看。经济强省具备“总量大、结构优、质量好、活力足、竞争强、可持续”的主要特征。当前,我省经济总量跃上两万亿台阶,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是西部经济大省。但用效益指标、人均指标来衡量,与发达省份差距很大。我们人均GDP仅为江苏的43.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浙江的58.8%和48%,特大城市仅成都1个(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分别为9、8、6、3个),铁路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均低于全国水平,“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要向经济强省跨越,必须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政府与市场、发展与保护、强省与富民等重要关系,着力扩大内需,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改革创新,建设“一枢纽、三中心”,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力争到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接近5万亿元,质量效益逐步提高,建设经济强省的条件更加成熟。到2020年,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0个以上市(州)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元,初步跨入经济强省行列。

从全面小康的内涵看。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是奠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体现了人民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的统一。当前,我省全面小康进程总体滞后,发展处于“六大特殊时期”,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的加速期、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的突破期、地震灾区重建的振兴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期、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起飞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众多困难挑战: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和东部省份差距明显,发展不足是最需解决的问题;成都“一城独大”,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最需补齐的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需破解的矛盾;万元GDP能耗高于全国27%,发展不可持续是最需突破的瓶颈;贫困人口多达750万人,片区分布特征明显,脱贫致富是最需攻坚的环节。推动四川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是形势所逼、现实所迫、发展所需。

从工作指导思想的要求看。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区域和城乡布局,增添发展动力活力,是实现“两个跨越”的现实路径。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就是推动经济总量质量“双跨越”,推动全省发展的整体跨越,是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具体化和阶段性目标,两者内在要求一致。实现“两个跨越”,必须以多点多极支撑为总揽,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路径,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形成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战略框架,系统优化我省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动力结构,从而支撑我省继续保持追赶跨越发展态势。

推进“两个跨越”,顺应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向往,符合四川省情和发展实际,必将凝聚起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步伐,加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