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集 春天脚步

第二十七集 春天脚步

核心提示: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的努力,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自1840年以来的第一次明显提高,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顺利完成,抗美援朝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了新的课题。

【短片】

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的努力,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自1840年以来的第一次明显提高,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顺利完成,抗美援朝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了新的课题。

此时,新的变化在细微之处已经悄然发生。

1952年10月的一天,在北京以东150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县的西铺村,一位叫王国藩的村党支部委员,带领23位最贫穷的农民,成立了名为“穷棒子社”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头驴,并且这头驴还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权属于其他没有入社的村民,因此,穷棒子社又被戏称为“三条驴腿”。

【主持人】

虽然只有三条驴腿,但“穷棒子社”迈开的步子却又快又稳,很快成为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进典型。消息传进了中南海,这让正在酝酿社会主义改造的毛泽东更加坚信,只要全国的“穷棒子”们发扬“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精神,只要全国人民拧成一团,一定可以把新中国变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推出片名——第二十七集《春天脚步》)

【短片】

这是一套由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家万维生设计的农业合作化纪念邮票。四张邮票分别命名为入社、耕作、植树、丰收。从1952年到1956年,在新中国农村的广袤土地上,这样的火热场景正在处处上演。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高潮正式兴起。

到1956年底,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国已经建立了75.6万个,96.3%的农户加入进来,其中高级社户数占87.8%。本来准备用三个五年计划、共十五年时间完成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结果用三年时间就全部完成,这种发展速度甚至出乎了毛泽东本人的预料。尽管在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问题,但整个来说,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短片】

这一组照片拍摄于1952年,它讲述的是全聚德烤鸭店实现公私合营的热闹场面。照片上的全聚德第四代传人,烤鸭店经理杨福来如沐春风,踌躇满志……然而就在几个月之前,山穷水尽的他还曾想过变卖这一始于晚清的老字号。

那一天,杨福来垂头丧气地来到信托商店。他变卖了自行车,同时卖掉的还有妻子的嫁妆首饰。拿着变卖家当的这点钱,给员工开完最后的工资之后,杨福来一筹莫展、难道祖辈传下来的牌子,就这样毁在自己手里吗?几天后,全聚德的歇业请求交到了北京市政府,市长彭真说,“像全聚德这样的品牌企业必须保留,政府应该给予支持”。

【主持人】

就这样,在岌岌可危的时刻,全聚德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如今在全聚德自己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当年公私合营的老照片。今天的全聚德人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然感慨万千地说:“那是全聚德起死回生的一年。”

【短片】

1956年,40岁的荣毅仁代表上海市私营工商业者提交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申请书,带领荣氏实业帝国,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他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这一年,毛泽东南下到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视察,他对荣毅仁说:“公私合营后生产怎么样?”荣毅仁回答说:“比以前要好。”也是在这一年年底,全国原有的私营工业8.8万余户,有99%的企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的240万余户私营商业,有82.2%实现了改造。

【专家访谈】(张静如)

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有偿的而不是无偿的,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的开辟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伟大的历史性巨变,由此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短片】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加强国家政治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迫切需要。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向全国公布。

【短片】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并于27日夜,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这是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到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他带来了一个宪法起草小组,开始做一项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定千秋基业的大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过反复讨论斟酌,1953年3月,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委员会出台了宪法草案初稿。6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讨论。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

【主持人】

和宪法起草同时进行的,还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到1952年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已经届满,而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也已经成熟。

【短片】

人民代表选举工作,在全国人大召开的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了。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这个选举法的主要特点是选举权的普遍性。它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为配合好选举工作,1953年4月,我国开展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工作。经过全国各地认真进行调查登记、复查核对、补报补登等大量工作,以1953年6月30日24分为标准时间,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一万两千三百七十一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的比较准确的人口数字。

选举法的颁布和实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经过一年多的进展工作,全国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亿多选民进行了登记,两亿七千八百多万人参加了投票。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个空前规模的民主运动。

【短片】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在1226名出席大会的代表中,有工人农民代表、有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有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有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有工商界、宗教界人士,还有少数民族、海外华侨代表。

在全体代表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作了题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表达了中华民族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坚定意志。

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9月27日的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当选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会常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当选为副委员长,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9月28日下午3时50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会议胜利结束。

【专家访谈/主持人】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这一时期,以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特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逐步完善,这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制度建设取得的丰富成果,构筑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短片】

1958年,一位高鼻梁、蓝眼睛、白头发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叫尤里斯·伊文思,是荷兰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20年前,他不畏艰险,拍摄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20年后,当铁树银花的巨变让新中国取得了锦绣的开局,伊文思再次来到中国,用镜头记录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