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如何才能真正阳光?

政府采购,如何才能真正阳光?

近来,许多地方和单位公开了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等“财务账本”,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其中暗藏不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数字游戏”。(6月10日新华网消息)

被称为“阳光交易”的政府采购,如今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在其规模逐渐扩大、程序日益规范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阳光下的阴影:高价采购、暗箱操作、服务滞后、腐败滋生等问题。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法制发展报告》对去年1-9月之间四个省的协议供货商品成交记录统计后发现: 19020件商品中有79.86%的商品高于市场价格,如果按照核定的市场价,多支出2000多万元。本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政府采购,为何反而成了高价采购的“保护伞”?

预算的缺陷为高价采购提供了伪装的空间。就像买电脑,预算1万元,最后只花了8000元,看起来通过政府采购“节约”了2000元,节约幅度达到了20%,但实际上同类产品的市场价可能只需7000元。采购价明降暗升的背后是预算体系的不科学,在制订预算的阶段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给采购过程提供了价格伪装的空间。

监管的缺位为高价采购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存在协议供货价、最高限价、市场指导价等各种形式,而监管也大多仅限于最终的采购价是否超过以上规定的价格范围。如果以上的供货价、限价、指导价是和市场平均价格水平是一致的,那监管是有效的。然而,现实是此类价格往往高出市场价一大截,监管也就形同虚设了。采购价格高了还是确实节约了本不难查证,有时甚至只要几个电话便能搞清,然而,监管的缺位却让高价采购在没有约束的土壤中“野蛮生长”。

责任的缺失为高价采购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部分采购人缺乏公仆意识、采购能力欠缺、上下级指挥失灵、以权谋私等,使供应商通过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手段获得订单成为可能。原本为降低采购价而进行的招标、比价等程序,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串标和造假,反而使高价商品通过政府采购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地登上“大雅之堂”。采购人员责任的缺失就这样为高价采购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如何让政府采购真正成为“阳光交易”? 应理顺政府采购的管理体制,统一办公用品标准,杜绝豪华采购,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建立科学的市场价格衡量标准;应完善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把采购人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强化责任教育和履职督查,防止以权谋私和“买萝卜花人参价”的怪象频出。(张伟华)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