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镉大米”要建监管链
大米不同于别的食品,我们可以不吃生姜,不喝牛奶,不吃黄瓜,但很少有人能不吃大米。“镉大米”事件关注度之高毫不奇怪。
老百姓的困惑,源自一种担心,不知道隐患潜伏在哪,什么时候会冒出来。“换着产地吃”某种意义上是专家对民众不可预知的担心的安慰,透着几分无奈。但如果整天生活在忐忑之中,要考虑怎么换种米吃,这日子过得也够沉重的。
因此,全面保障餐桌安全,给老百姓吃颗定心丸,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这些年,监管部门想了很多办法,监测、打击,时有成效,但类似“镉大米”的食品安全事件仍屡禁不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监管重流通环节,轻生产、加工环节的现象未有根本性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许多问题其实在源头——生产环节就出现了。
毫无疑问,要打造“放心餐桌”,建立一个清晰、透明、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形成一个封闭的链条,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至关重要,也是当务之急。
生产环节要有效监管,比如:土壤有没有污染,是否适合种植,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必不可少,如果土壤有问题,就要及时治理和修复。又如:农药是否滥用,化肥是否滥施,会否造成农药残留及其他污染。收购环节要有效监管,只有符合标准的才能被收购,各项检测指标必须正常。加工环节要有效监管,防止为了卖相,非法加工,滥用添加剂。黄黑发霉的陈大米漂白抛光变“优质大米”,即是一祸。流通环节要有效监管,要加强抽查检测,并及时公布结果……
这样,每一个环节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中,谁监管谁检测谁负责,各司其职,谁出了问题,就严肃追究谁的责任。当然,检测手段和指标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许多问题,其实可以消弭于源头和中端。
应对“镉大米”危机不可讳疾忌医
自今年2月以来,湖南稻米就接连陷入“镉霾”包围。令人遗憾的是,湖南相关部门至今未对镉米事件做出全面正式的回应,调查结果也迟迟不肯公布。
粮食生产关系到公众健康,关系到广大农户种田收益。今年受“镉污染”影响,湖南上千万农民种植的稻谷几乎无人问津,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厂,有老板反映两个月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尤其令他们感到彷徨的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走出“镉大米”的困扰,是当下许多大米厂商求解的难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是,受到污染的土壤究竟具体分布在哪里?这样的土壤质量,还适不适合继续用来种植粮食?如何才能修复这些土壤?
在没有官方数据之前,土地污染面积恐怕无从猜测。但是,假使污染的面积的确很大,或者严重到已经不能为我们提供粮食,修复起来也困难重重;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公布调查结果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其为官方不作任何回应的理由。任何问题,须面对才能获得解决,须坦诚才能得到理解。在重金属污染已经既成事实的当下,任何的拖延和隐瞒,只会让消费者对当地大米产品更加避之不及。
也许,消费者面对“镉大米”,还可以选择其他产地的替代品。农民面对“镉土地”,也可以选择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但在一个农业大省、一个“稻米产量第一省”的辖内,“无人种田”和“无人买米”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毕竟,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需求,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对此,政府部门不能无动于衷,更不应该讳疾忌医,无所作为。
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选择沉默以对,或许能扛得过一时的舆论风暴,但却会给相关产业的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唯有选择积极面对,才能破解问题的症结,争取主动改善当地的粮食产品形象。笔者相信,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镉污染”并非不可治的顽疾,需要的只是治理的决心和方法。
再有不长的几个月时间,就又到了一季稻谷成熟时。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稻米,决不能因为挥之不去的“镉霾”阴影遭受损失。解决污染问题,宜早不宜迟。这不仅是对广大农户负责,也是对广大消费者负责。对此,当地相关部门显然还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
【启示与思考】
“大米重金属超标”在湖南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不管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基层粮农和粮食企业,都已经对这一事实有所认识。然而,却曝出“具体情况其实早就掌握,只是不能公布”。也许担心一旦公布实情,可能将引起更大的恐慌。
当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吃进肚里的东西是否有毒,当粮农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是否能卖出去,当企业不知道自己不能收粮卖粮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还有什么样的恐慌,能比不知道为何恐慌更可怕?
事实证明,视而不见、自欺欺人的“鸵鸟心态”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面对公众对镉超标大米的追问,有关部门为何不能及时、公开、透明地回应舆论质疑?为何不能把一些不应该成为秘密的“秘密”晒到阳光下,大胆地接受老百姓的检验? 一切恐慌只能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烟消云散。
镉大米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更大程度上则是环境污染问题。有专家建议,“换着产地吃大米”,这一建议放到现实中,委实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不过建议仍回避不了两个问题:一、倘若镉大米的根源在于土壤污染,那么普通百姓又如何能确保自己所吃的大米是产自没有污染过的土壤?事实上,广州此次抽检发现“镉超标率达44.4%”,多少表明镉大米并不是个案。二、以“鸵鸟心态”来防范镉大米,也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上上之策。
将大米的镉含量等安全标准列入必须进行的安全检测中,这很有必要。但要想从根源上防范镉大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其一,必须加强对土壤的监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不要等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粮食,却因为隔超标而要销毁。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对污染程度和范围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再以“土壤污染是国家机密”的态度拒绝公开。其二,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很重要,保护耕地不受污染、能种出安全的粮食同样重要。这需要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明确土壤污染责任和环境权利,不能任由地方政府牺牲环境来换取地方GDP。其三,湖南作为稻米产销大省,可以考虑对产地进行分类管理,土壤深度污染地区不妨先治理再种植,污染较小地区可以进行土地改良,或者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同时还需对“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这种产业的错误搭配进行反思,政府有责任进行有意识的产业调整,让大米远离有色金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