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第一书记”——沈浩

永远的“第一书记”——沈浩

资料图片:沈浩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张立红)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因为按在“大包干”契约上的18颗红手印,一夜间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原点。

2009年11月6日,这个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村庄,因为一个人的猝然离世,再度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沈浩,一个从繁华都市选派到偏僻农村的基层干部,用45年的短暂生命书写了一个普通“村官”的大写人生。

扑下身子 一心为民

从2004年2月被选派到小岗村开始,沈浩的心里就时刻装着那里的家家户户。谁家的房子该修了,谁家的老人生病了,哪个五保户家过节没钱了……在小岗人眼里,沈浩就是“咱小岗人”。

沈浩从小生长于农村,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把对农民的感情全部倾注在小岗人身上,把关心村里老人看成是为父尽孝。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说:“我这拐棍是沈浩到外地开会给我带回来的。那次他碰到我发现原来那根要断了,怕我摔着了,就说这拐棍不能用了,哪天我给您老人家买根新的。我还以为他是随便一说呢!”

得知沈浩突然去世,急得老人用手中的拐杖把地捣得咚咚响,“沈浩真是好人啊!要是能用我的命把这好孩子换回来就好了!”

小岗村石马片特困户殷广勇,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带着一个4岁、一个7岁的孩子,自己是又当爹又当妈,家里除了一条长凳子,就再也没有像样的家具了。

2008年春,石马村并入小岗,沈浩进村调研时了解到殷广勇家异常困难,当时就从自己腰包里掏出200块钱给了殷广勇。后来沈浩又多次到他家里看望他,每次都不空手,不是带水果,就是捎点心。他家的危房也已被列入了《小岗新农村建设规划》拆迁安置计划之中,沈浩还把殷广勇的低保标准提到最高档,全家一年有2400元的固定收入。

六年时间里,沈浩和村民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和他们一口锅里吃饭、一个杯子喝水、一个床上睡觉,他把自己真正融入了小岗这片土地,融入了每一个父老乡亲的心里。

很多村民都说,把他放在人堆儿里,根本看不出他是城里来的干部。

他的床下放着一双沾满泥的黑色棉布鞋,是他从农贸市场花5块钱买来的,椅背上搭着一件藏蓝色的旧棉袄,是他去北京出差花100元钱在地摊上买的。村里其他干部看不下去,劝他:“你这哪像一个县处级干部穿的?”黑黑瘦瘦的沈浩却咧嘴笑着说:“我不能穿太好了,那样会和群众有距离。再说,这样干活方便。”

把真心捧给群众的沈浩,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2007年,沈浩在工作笔记中记录了一顿难忘的年饭:“今年大年三十早上,我本想赶紧回家和家人团圆,可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大娘堵在了门前。老太太拉着我的手,非要让我到她家吃年饭。她说,这二十年,我可是第一次请村干部吃饭,不吃就是瞧不起我!我不能辜负老人家的心意,和她一起吃了年饭,直到晚上9点多才赶回合肥。群众对我的情义是金钱买不来的,为了小岗倾注心血,我值!”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