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层面的例证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抑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路线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始终是我们党秉承的重要价值理念和领导方式,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走上小康之路,一个关键就在于党坚持了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结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的好了,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脱离群众路线 革命战争由胜转败
1926年7月,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拉开序幕。由于战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开展工作,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所以,北伐出师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组织和领导下,广东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了3000多人的运输队、宣传队和卫生队,随军出发支援前线;北伐进军中,沿途农民积极参与北伐军侦察、运输、救护等工作,湖南等地的农民甚至拿起武器英勇投入反军阀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支持了战争。正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国共北伐前后不过10个月,就歼灭了数倍于己的军阀部队,从广州一直打到武汉、上海、南京,占领了半个中国。
但遗憾的是,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猛烈发展,中共中央为了消除国民党右派的“误解”,提出了限制工农运动发展、反对“耕地农有”的错误方针,陈独秀等甚至在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量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情况下,仍无视群众呼声,继续主张制裁农民运动。不久,国民党召开“分共”会议,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曾经节节胜利的北伐战争由胜转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以看出,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群众路线是党克敌制胜、欣欣向荣的法宝。中国的革命要取得成功,就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 党群关系鱼水情深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红军被迫踏上了长征的道路,历经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此时,曾经30万人的中国红军只剩下不足3万人,四面还有虎视眈眈的日寇和国民党围剿军,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发展危机。如何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壮大党的组织力量?在深刻总结党自成立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意识到,最主要、最根本的就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密切党群关系的政策措施,如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创建“三三制”民主政权,大力推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选举制度,让人民当家作主;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休养民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针政策,维护群众利益;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广泛发挥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监督作用;大力推进边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办学校,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提升边区群众的精神面貌……
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边区政府被建成了“模范区”,延安变成了全国瞩目的革命圣地,党也赢得了边区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实现了党群关系的水乳交融、血肉相连,为党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由弱变强,从延安局部执政走向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群众路线都是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党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抛弃、不能背离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保证我们党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法宝,是党应对一切危机考验,抵御风险的良方。尤其是在当下,面对党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路线,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更是对十几亿群众热切期盼的回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