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谋利的一面旗(2)

为民谋利的一面旗(2)

核心提示: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的楷模。要保证华西富得健康,富得长久,光有一个吴仁宝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和勤劳肯干的全体村民。

吴仁宝说,华西的干部不能靠民养,而要为民创富、带民创富。不能为民创造财富的人,不能当华西的官。的确,华西村的党员干部每个都身兼数职,68名党委委员中,80%是厂长、经理、企业中层干部,每个人身上都有量化的工作考核指标。

绩效为本、赛马选才、透明选才,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舞台上,一大批年轻人充分释放着潜能,尽情展示着才华。吴协恩、程先敏、孙海燕、包丽君……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有着和老书记一样的爱民为民之心,由他们组成的新党委班子,有凝聚力,有亲和力。

“村泰民乐,终归社会主义好;政通人和,还是领导班子强”。这副贴在门上的对联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奉献——“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当官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是终身的”

吴仁宝的家,距离写着他那句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的牌子,走路不超过5分钟。

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二层民居,淡蓝色涂料刷的墙,棕黄色的木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那门上的对联告诉我们,这里的主人有着一颗不普通的爱民之心——“倾听人民心声,造福四方百姓”。

走进屋内,赵根娣——这位与吴仁宝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正在纺线,见我们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进了厨房。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客厅里,几把藤椅、两个沙发,茶几上一部只能拨号的电话,墙角的桌子上一台18英寸的旧彩电,墙皮斑驳,有的地方已经脱落;卧室里,一张木床,墙上木板破了好几个洞,大的可以放进整个手掌,小的也可以放进一个拳头。小院里,菜花菜正绿,结丝瓜的藤蔓还在。

“参观”被赵根娣老人的呼唤打断了。老人从厨房端出个小碗,热情地让我们品尝她的手艺,萝卜丝咸菜。“每顿饭除了面条、豆腐,仁宝就爱吃这个和雪菜咸菜。雪菜刚腌上,你们先尝这个吧。”

住旧屋的老人,就是那位带领全体村民挣下百亿资产的老人;睡破房的老人,就是那位对上级奖励的5000多万奖金分文不取、全部交给村里的老人;吃咸菜、豆腐的老人,就是那位“三不”老人: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让人们看到了共产党员心底的无私。

“要多为老百姓创造财富,不仅要有人才、资金、技术、经验的积累,更要有时间投入的积累。”吴仁宝说到做到,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华西的老百姓。

黄昏的薄暮中,清早的晨光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吴仁宝疾步如飞的身影。他每晚只睡4个小时,早上4点多就起来去“串厂”,没有专门的办公室,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发现问题,就地解决。

有人曾做过计算,他工作的50多年里,即便按每天工作12.5个小时计算(实际超过这个数字),每天超出正常工作时间4.5小时,50多年就多出了近30年,加上节假日、双休日,吴仁宝工龄50多年,实际工龄已经超过了100年。

在华西村,当干部难,当吴仁宝的子女更难。因为党员干部就要比群众多吃苦,多干活,吴仁宝的子女要吃更多的苦,干更多的活。

吴协恩,吴仁宝最小的儿子。

都说天下父母最疼小儿子。可协恩在11岁时,却被父亲送给了别人当儿子。

那年夏天,村民孙良庆家12岁的儿子不幸溺水身亡。中年丧子,孙家夫妇整日以泪洗面,任何方法都无法平复他们心中的创伤。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吴仁宝来到孙家,“你们老这样哭,把身子哭坏了怎么办?你们别难过了,我家四个儿子随你们挑,要哪个给哪个。我家阿四,和你们儿子差不多大,你们看行不?”

孙家夫妇惊讶地止住了哭声,“阿四是你家的老巴子,怎么能给我家?再说,我们怎么能把书记的儿子当儿子?”

“啥书记不书记?书记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我们一块土地上生,一块土地上长,你们有难,我应当伸出手来,你们年纪大了,阿四会像亲儿子一样,给你们养老送终。”吴仁宝用天下最难割舍的亲情,换回了一个家庭的欢乐,为他们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若干年后,当吴协恩经过努力,全票当选华西村新的党委书记时,他完全理解了父亲。“他太爱华西了,太爱老百姓了,他已经把华西当成了一个大家,把老百姓都当成了一家人。在他眼里,好儿女不是给他买两瓶好酒,买两条好烟,你只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孝顺老百姓,他心里就高兴。”

2003年1月2日晚上,吴仁宝带领全家祖孙四代28人,走上台向全体村民作新年“宣誓”:“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我吴仁宝一家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干部村民不做的,我吴仁宝一家首先不做。请各位村民监督我们一家人的工作。”宣誓完毕,台下传来雷鸣般地掌声,有些村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难怪村民说,老书记是苦了一个人,奉献了一家人,幸福了全村人。

责任——“人不能仅仅为了有钱才活着、为了享福才掌权,为国家为人民多做点贡献,这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吴仁宝心里装着的,永远是老百姓。他常说,老百姓生活在最底层,如果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不去过问,不去帮他们一把,他们还有啥好日子过。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又要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有啥用?

今年57岁的黄永高,说起老书记,一直用手抹眼睛,似乎想掩饰内心的不平静。“老书记眼里看不得穷人,你越是穷,他越要帮你,让你富起来。”黄永高本是华明村人,小时候摔了一跤落下了驼背的残疾。年轻时,冬天补鞋,夏天卖冰棍,勉强维持生计,30多岁还没成家。

1982年冬天,他在华西村帮人补鞋时,遇到了吴仁宝。“那时天冷,我手上大口子套小口子,一使劲就往外渗血。老书记看到我问长问短,听完我的经历后,他就邀请我到华西来,既帮我落了户,还在宾馆里给我安排了工作。后来我成了家、有了儿子,每次老书记都像自己家里办喜事一样,忙前忙后。现在我们全家住上了500多平方米的别墅,儿子明年考大学。我从心里感激老书记。”

富了不能忘记左邻右舍。华西村富了,周边村怎么办?

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一分五统”,分开的是村和企业,统一的是经济管理、干部使用、劳动力安排、福利发放和村庄建设规划。凡按“一分五统”加入华西,要全体村民签字投票。一位老人投了两票,他说“我不但手要投票,脚也要投票,五体投地也要加入华西村。”

“一分五统”后,吴仁宝首先想到的是村民。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他按照有关规定,为村民统一建造了别墅、公寓楼,为不通水的村接通了自来水,为路况差的村修好了路。老人每月按时发放养老金,青年人全部安排就业。

真心对待群众的人,自然能够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大华西村民程中纪说:“中心村经过40多年流血流汗才得来的幸福生活,我们两三年就过上了,多亏了老书记,多亏了华西村。以后只要是中心村党委的决定,我们保证全心全意去做。”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吴仁宝没有忘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亲。

早在建立大华西村之前,华西人已经在北国黑龙江和塞上江南宁夏建立了省外“华西村”。

1995年冬天,塞北的土地上重现了当年华西人重造山河的场景。吴协恩等人带着老书记的嘱托,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开荒垦田,筑路造渠……他们把华西精神的丰碑树立在了北国大地上。

村民们被感动了,“拼命干吧,不干对不起非亲非故,千里迢迢来帮咱的华西村兄弟。”

现在,黑龙江华西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千元,猛增到4000元。

1995年宁夏华西村建村之前,吴仁宝走访宁夏。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迟来的雨总是下在秋收以后。在一户农家,病中的老人身上只有一条破烂的被子,床头放着几粒止痛片,灶头的锅里只有土豆。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那我们就把他们迁到能养人的地方去。每人2000元,迁出6000人,在黄河岸边建个新村,吴仁宝当即决定。

塞上华西村建好了。村民用“华西名声当牌子,扶贫资金作引子,招商引资闯路子”,宁夏华西村也富了。

扶贫先扶志,扶志当育人。十几年来,华西村在上级一不拨经费、二不拨指标的情况下主动办起了干部培训班,为江西吉安等欠发达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未来5年,华西村计划每年免费邀请1万名村支书到华西来交流。

吴仁宝和华西人,用他们的博爱之心,让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吴仁宝,一位简单而又不简单、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中国农民。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