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

赤子情怀

核心提示:2010年1月3日,塞上榆林天寒地冻,冷风呜咽,原榆阳区清泉镇党委书记郭凤存遗体告别仪式在榆阳区烈士陵园举行。不久,郭凤存又向榆林市慈善协会等多个单位争取到8.8万元助学金,解决了清泉镇32名贫困生上学难问题。

2010年1月3日,塞上榆林天寒地冻,冷风呜咽,原榆阳区清泉镇党委书记郭凤存遗体告别仪式在榆阳区烈士陵园举行。

郭书记走了!郭凤存曾经工作过的五个乡镇的一千多名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含泪送别这位像自家人一样贴心的好干部。在追思现场,人们讲述着这位农民的儿子情系农民、不知疲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灵堂前,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郭凤存46岁短暂的人生:甘当公仆德贯青天英年早逝流芳名,造福百姓鞠躬尽瘁壮志未酬身先卒。

郭凤存是一位典型的“乡官”,先后担任榆阳区原桐条沟乡计划生育副乡长、原耳林乡计划生育副乡长、大河塔乡乡长、镇川镇镇长、清泉镇党委书记,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2009年12月7日,郭凤存在冒雪赶赴工作岗位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于2009年12月28日殉职。榆阳区委追授他为“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并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向郭凤存学习。

“郭凤存在清泉工作的三年,是清泉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三年”

清泉镇是榆阳区最偏远、最贫穷的乡镇,梁峁起伏、沟壑纵横。2006年5月,郭凤存被任命到这里担任镇党委书记。

在清泉镇从事管理员工作20多年的老高印象最深的是,郭书记刚来清泉的那段日子几乎没在办公室待过,每天都风尘仆仆地到村子里了解情况。很晚回到镇上后,总是吩咐给他下碗面,吃完饭,马上又到办公室和干部谈话去了。有时太晚了,就泡方便面。

半个多月时间里,郭凤存跑遍了清泉镇35个村。群众艰难的生活境况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变得沉甸甸的。“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入手,彻底改变农民的生存现状,带领群众走向致富之路!”在镇干部会议上,郭凤存说。

镇村公路通行条件差一直是制约清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出入镇里主干道清泉至镇川公路还是一条窄窄的土路,平时尘土飞扬,下雨便泥泞不堪。村民们要卖小杂粮、土豆等土特产,大卡车进不来,只能靠农用车运到镇川镇。因为道路不平整,经常有车往沟里翻。

“再也不能让群众当搬运工了!”公路基础设施的“短板”之痛让郭凤存感到时不我待,“要克服一切困难,尽快把路修好!让清泉和大市场连起来!”

经过多方奔走,2006年12月,投资2000多万元的通镇油路——镇川至清泉公路开始修建。一年半后,28.3公里镇清油路全线贯通,为清泉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凤存和镇干部又多方争取,投资400多万元,拓宽并砂砾石硬化改造了清泉镇境内11条、长54公里的通村公路,实现了全镇村村通砂砾石路的目标。三年多来,清泉镇累计争取投资2717.1万元用于乡村公路建设,把一个闭塞的乡镇同外界连在了一起。

在清泉镇采访,政府大院里的墙壁上,“以民为本促和谐,科学发展求创新”几个大字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干部群众提起郭书记,都情不自禁地泪眼婆娑。镇党委副书记王柏生指着新建成的办公大楼介绍:“我们以前在办公大楼后面破旧的窑洞里办公、住宿。清泉镇本来就偏僻,镇干部在这里工作不安心,刚来就想办法往其他地方调动。郭书记到镇上工作后,千方百计争取到资金,建成这栋办公设施齐全的办公大楼。干部能留住了,郭书记却匆忙地走了……”

“乡干部要干成事很难,有时候郭书记就是‘厚着脸皮’求人!到有的部门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人家就叫你出去。”清泉镇原镇长石彦民回忆起他和郭凤存一起跑项目、跑资金的情景,几度哽咽,“为了几十万元资金,得反复上门找人。能筹到钱,更多时候是郭书记为群众办事的热心和诚意打动人家!”

三年多来,郭凤存带领清泉人向贫困宣战,累计投入47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120多万元,新建了三层带暖气的清泉中学师生综合住宿楼;投资25万元,对镇医院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197万元,用于人饮工程建设,解决了7195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在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同时,郭凤存又开始谋划清泉镇的产业发展问题。记者翻阅郭凤存生前用过的21本笔记簿时,看到他在其中的一本笔记簿里写道:“清泉镇地处纯山区,自然条件极适合小杂粮和洋芋的生长;清泉虽然山大沟深,但地域广阔、饲草丰富,发展舍饲养羊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前景……”

经过不懈的努力,清泉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清泉镇生产总值达到3218万元,农民纯收入由2006年的1853元增加到3108元。

一个产业兴盛、文明和谐的清泉展现在了人们面前。2008年,清泉镇史无前例地在榆阳区24个乡镇年终综合考评中获得第三名。“郭凤存在清泉工作的三年,是清泉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三年。”榆阳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只要有需要帮助的地方,都会看见郭书记的身影。”

熟悉郭凤存的干部群众都认为他是好“乡官”,认为他深谙农村工作方法,用自己襟怀坦荡的工作作风造福一方百姓。而对弱势群体,他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

出车祸后,因为治疗需要,郭凤存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不能说话。2009年12月18日凌晨,清醒过来的郭凤存在写字板上写“我想找镇干部说话”,递给看护他的人。

坐同一辆车遭遇车祸的清泉镇镇长陈建国进了郭凤存的病房后,郭凤存用颤抖的手一口气在写字板上写下了八个问题:天气越来越冷了,中心小学的供暖情况怎样?今年的合作医疗参合率一定不能低于95%……看到郭凤存写下“给我买个轮椅,我想尽快回去处理工作,过段时间再来复查身体”时,陈建国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在工作中,郭凤存有时候很“蔫”。妻子高爱芳记得,一个双女户妇女因为成为计生对象,几次跑到乡上骂郭凤存。看他一直好言相劝不还口,就跑到家里骂,还打碎了他家玻璃。高爱芳忍不住想和那个妇女理论,但郭凤存冷静地劝说妻子忍耐。等那个妇女骂累了,郭凤存硬给她塞了600元钱,让回去给两个女儿买点儿吃的东西。靠着这种“蔫”,靠着这种宽阔的胸怀,郭凤存赢得了许多普通乡民的理解与尊重,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清泉镇群众说:“在清泉,只要有需要帮助的地方,都会看见郭书记的身影。”

听说寇寨则村寇艳清考上大学,但因为家境贫寒上不起学。郭凤存准备到寇艳清家走访。正是吃饭时间,寇寨则村委会主任寇炳伟要安排饭,郭凤存说,就到寇艳清家吃吧。

寇炳伟犯了难:“郭书记,寇艳清妈妈长年瘫痪在床,她爸爸也多病缠身,孩子利用暑假在外打工。不说他们家里吃得像猪食,脏得像猪窝,光苍蝇就够你受的了。”郭凤存没听寇炳伟的劝说,坚持到他们家里吃了饭,走的时候放下500元钱。回到镇上后,动员全镇干部为寇艳清捐了3000多元学费,还联系榆林恒丰汽贸公司每年资助5000元,直到寇艳清上完大学。

不久,郭凤存又向榆林市慈善协会等多个单位争取到8.8万元助学金,解决了清泉镇32名贫困生上学难问题。

“爸爸,我再也没有向你诉说的机会了”

在郭凤存遗体告别仪式上,让许多人落泪的是他的女儿郭子轩泣不成声的哀思。为了磨练女儿的意志,郭凤存把子轩送到了距离城区50公里的农村学校上学。一年来,子轩和爸爸聚少离多,即使爸爸受伤住院期间,家人也没有告诉她,直至去世,她才知晓了一切。郭子轩流着泪,对她亲爱的爸爸说:“爸爸,每一次受委屈我都想先告诉你,让你替我擦干眼泪。可是,每当我回到家,你都因为工作忙不在家。而现在,我再也没有向你诉说的机会了……”

忙碌的郭凤存的舔犊之情,在郭子轩所在的农化中学校长梅亮华的叙述中,却让人落泪。郭凤存去世前不久,专门到学校来看望女儿,但他到学校后,学生们已经开始上晚自习了。他没有叫女儿,而是躲在教室外看了女儿一眼。当看到在家里很少做家务的郭子轩提了一筐取暖用的煤炭往火炉里添加时,他含着眼泪,欣慰地对梅校长说:“我女儿长大了!”

在妻子高爱芳眼里,郭凤存的内心是柔软的。孩子小的时候,他偶尔回家时,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已入睡。他总要逗醒孩子,和他们说两句话。有时候实在太晚,他也总要亲亲孩子才睡去。

在老母亲的眼里,郭凤存曾是几个孩子中最孝敬的。在部队当兵期间,经常把微薄的津贴节省下来,买成压缩饼干往家里寄。自打参加工作后,郭凤存“变”了,“变”得让母亲不能理解:父亲生病,他不能照顾,去世时其他子女都在身边,唯独他在忙工作;逢年过节,只捎些东西回家,见不上人;那年过年前把生病的母亲接到家里准备过个团圆年,但高爱芳卧病在床,大年三十,别人家都红红火火做年夜饭,郭凤存却不见人影,晚上六时多才回家,说刚看完孤寡老人,对着冰锅冷灶,一家人烩了些粉条当作年夜饭……到母亲去世时,理解儿子了,她对郭凤存的妹妹说:“你哥从小吃苦,他是用命回报政府给他的好日子。”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