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书记”王春阳

“信访书记”王春阳

陕西省大荔县老上访户王民祥认识王春阳,不是因为他是县委书记,而是他曾任渭南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信访局局长。

早在1995年4月,大荔县朝邑镇六合村第四村民小组村民王民祥的儿子因机器夹刀造成严重伤残。经过劳动仲裁后,执行却不到位。从此,王民祥一直在上访,可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2007年9月,王民祥在县城上访时见到了县委书记王春阳。农家出身的王春阳为王民祥家中的不幸感到震撼在王春阳的多次督促下,有关部门为他家中办了低保、养老保险,并在原来每年补助5000元伤残费的基础上,每月再给家中生活困难补助费400元。王民祥含着泪水对记者说:“我家里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多亏了王书记,要不然我们家就无法生活。你要好好写写我们的王书记!”

“说几句话能解决问题,就不要让群众多跑几趟路”

51岁的王春阳是2005年6月任大荔县委书记的。离开渭南时,领导的提醒时时在他耳边响起:“派你到大荔,就是要在引领大荔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上访稳定问题。”面对当时的县情,王春阳深感肩上担子沉重:全县72万人中有24万人是移民,26个乡镇都有移民,其中有3个是纯移民乡镇。由于移民问题突出,大荔成了有名上访县。同时,农村机动地严重超标、企业改制、机关人员超编突出,易引发新的上访事件。

王春阳和县委班子一起,从解决移民问题入手,提出解决移民问题的思路:“整建村级班子、规范土地承包、整治非法上访、维护合法权益。”随后,采取了建立移民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移民问题、县级领导干部和移民村结对子、解决移民区的基础设施、把全县最好的教师派到移民区支教等一系列措施,移民区上访大幅下降。

苏村乡地处渭河沿岸。上世纪60年代,受三门峡水库运行方案调整、渭河回水塌岸的影响,这个乡的部分群众自行搬迁。2006年国家移民后扶政策出台后,苏村乡的洪善、溢渡等6个村的2.6万名群众因是自迁,移民身份未被认定,多次赴京进省上访。2008年夏季的一天,苏村乡1000多名群众围攻乡政府,王春阳得知后立即赶到,向群众发放政策宣传资料,当众宣讲有关政策,防止群众被人利用,化解了一场上访群体性事件。

在大荔县,只要哪里出现群体性上访,王春阳就会出现在哪里。有时,正当他办公室谈工作,个别上访者走进他办公室。工作人员出面劝阻,他却说:“群众来趟不容易,先让群众把话说完。”

有人说:“王书记,群众上访,你出面解决是不是耽误了你很多时间?”王春阳回答说:“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我们说几句话能解决问题,就不要让群众多跑几趟路。” 。

“专家门诊式接访”:让上访群众“择访”

也许是担任过信访局长的背景,王春阳处理信访工作有着独特的方式,不但在全县创新推出了“一次接访、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法,而且还推出了“专家门诊式接访”,让每位来县上找县级领导上访的群众根据自己所反映问题来选择领导上访,以便解决问题。

所谓专家门诊式接访,就是每月提前将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分工和接访安排,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让群众就像到医院找专家就诊一样,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反映问题来选择上访日期和接访领导,实现“择访”。

2009年12月1日,王春阳接访日。张家乡朱家村第六村民小组村民汪顺琼一边流泪一边诉说:她的老家在四川北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的弟弟和弟媳不幸遇难,只剩下24岁的侄子汪德顺。老人为了照顾自己的侄子,把他领到大荔,在当地当了上门女婿。然而,在办理结婚证时,由于地震时资料丢失,二代身份证把1985年出生弄成了1975年出生,女方家长提出必须把出生年份搞清楚才可以结婚。汪德顺三次到四川都没有解决,眼看婚期就要到了。汪顺琼向王春阳提出了4个要求:小汪是来自地震灾区的孤儿,希望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能够给小汪买件小礼品;家中太冷,希望有一个电暖器;给小汪办上低保。

王春阳听完后,很快答应了老人的要求。随后,安排民政部门把灾区孤儿汪德顺的婚礼协办好,并帮助小汪解决了部分生产资金。婚礼过后,汪顺琼的亲戚要感谢王春阳,他说:“我就是困难群众的亲人,不用说感谢的话。”

其实,这只是12月1日王春阳接访时的一件事。大荔县信访局信访登记册显示,仅这天,王春阳就接待了16批群众,批转了15件。2009年,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今年共接访了471批2000多人次上访群众,批转案件133起,目前,已化解问题122件。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