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六提“短长相宜”的现实警示

总理六提“短长相宜”的现实警示

摘要:作为“巨无霸”规模的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令人自豪,但其内在的不均衡性、低效率化、非协调性、不可持续性等诸多缺陷进一步暴露,成为经济领域的改革“深水区”,是实现“长”、“远”、“本”、“前”的大敌。

作为“巨无霸”规模的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令人自豪,但其内在的不均衡性、低效率化、非协调性、不可持续性等诸多缺陷进一步暴露,成为经济领域的改革“深水区”,是实现“长”、“远”、“本”、“前”的大敌。

李克强总理近日在河北谈到宏观调控时说,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关键要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进一步研究采取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举措,把有效需求挖掘出来。”

按照新华社记者的统计,这也是李克强担任总理百余天来,第六次提及宏观调控需“短长相宜”、标本兼治。结合近几天的现实语境,国内银行业流动性一度不足并殃及股市,呼吁“放松银根”、“政府救市”的声音此起彼伏。此时咂摸总理六提“远近结合”的强调,让人不难感受其中发人深省的现实警示意味。

眼下,到底该不该救市?这个问题须因地制宜、辩证看待,这也是“短长相宜”、标本兼治思路的题中之意——既要放眼长远,亦需站稳脚跟。市场经济有其神奇的内在自我调节机能,但我们知道市场越发达、全球化关联度越深,它“失灵”、“痴线”的几率也就越高。因此,政府作为经济看护人、守夜者,在一些时候应该“袖手旁观”,有时却又不能“见死不救”,以避免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正如日前央行适时向部分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市场信心回暖。当然,很多时候救市也有着正效应与负效应。临时性的政策补丁,难免百密一疏,从而掩盖问题、病灶发酵;而如果仓促出炉的救市“利好”只是画饼充饥的虚招,多玩几次,“望梅”也难“止渴”。因此,即便出手救市,亦需精确制导,尽可能减少副作用。

古代治国之至高境界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经济躯体更庞大、产业门类更繁多、市场关联更复杂的现代社会,“无为而治”显然早已不合时宜;但政府越俎代庖管得过多过细,也被证明容易伤害市场活力和创造性,而且“有形之手”一旦伸得太长,亦极易滋生寻租腐败。因此,紧急情况下实施政策干预、宏调放水,是实事求是的经济学;然而,即便救市,也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输血”不能代替“吃药”,更要“洗洗澡、治治病”。

作为“巨无霸”规模的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令人自豪,但其内在的不均衡性、低效率化、非协调性、不可持续性等诸多缺陷进一步暴露,成为改革新长征路上经济领域的“深水区”,是实现“长”、“远”、“本”、“前”的大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升级靠什么?“未来版”如何区别、优越于“当前版”?关键还在于打造小政府强政府、培育大社会好市场,打破行政性垄断,变“政府下场踢球”为“政府当好教练和裁判”。比如,当下正大刀阔斧推进的削减行政审批工作,看起来是政府在“革自己的命”,其实更像是行政效能的一种“凤凰涅槃”;又如,要通过分好蛋糕,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症,让政府回归服务民众、监管市场的本位。政府从“盖章员”、“运动员”、“地产商”的形象中脱身出来,是行政资源的一种解放和优化。再如,通过拆除“玻璃门”和“弹簧门”,为市场松绑、为民企减负,营造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的市场氛围,看起来可能会对国有产业形成一定竞争、抢走一部分国家利润。但其实一方面,有利于倒逼国企提高效益;另一方面,蛋糕做大了,国家作为“经济集合体”,也是主要受益者。

这便是中国经济未来能依然保持不竭动力的长远之策。何谓“内生驱动”、科学发展,简言之就是变垄断驱动、投资拉动、污染增长、带血GDP为公平驱动、消费拉动、绿色增长、幸福GDP。而在此全过程中,政府转型与经济转型互为因果,两场“硬仗”都要“顶硬上”。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