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摘要:在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省会城市一马当先,而其他城市则远远地落在后边。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规律面前,城市的决策者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还应当保持理性的头脑,万万不可为了扩大经济规模和增加经济总量而盲目上马项目。

在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省会城市一马当先,而其他城市则远远地落在后边。譬如,中部城市武汉经济总量8000多亿元,可是湖北的襄阳、宜昌的经济总量则分别只有2000多亿元。四川成都的经济总量超过8000多亿元,可是其他市州的经济规模最多1000多亿元。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策略上的原因。从历史上来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经济赶超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往往在省会城市。由于省会城市的基础比较好,工业规模比较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处于排头兵的地位。而省会城市之外的其他许多城市基础薄弱,工业总量比较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速度很快,但是整体实力赶不上省会城市。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现在已经很清晰: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调整产业布局,将重大项目在各城市之间分布得更加均衡,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在欧洲特别是在西欧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工业城镇,譬如在瑞士,一些钟表生产中心就往往在小城镇,这些城镇的人口主要从事单一的钟表生产,通过加工零部件和贵重钟表的装配和修理,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在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地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从而使生产中心变成了生活中心或者世界旅游中心。

四川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城镇化还是城市化发展的争论中,中央政府选择了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已经看到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平衡问题,看到了工业化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重视中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四川乃至其他中西部地区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城市集群的概念,不要把所有的产业都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也不要把所有的人口都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而应该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若干个城市群,形成相互配套、互相协作的城镇化格局。简单而言,就是要在产业的引导下,重新规划设计,让不同规模层级的城市,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在城镇之间建立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形成一种互为犄角、相互支撑的城镇化格局。

四川建立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群,具有先天的优势。现在四川沿江已经形成了若干个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基础设施齐全,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果能够有效地整合周边的城镇,从而形成独具四川特色的产业城镇区域经济,那么,四川经济发展多点多极支撑的局面就会形成。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把城市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起来,通过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吸纳中小城镇,从而形成现代化的都市圈。但是,中心城市不应该以盲目地扩大规模的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其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功能,无论是在产业的选择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防止出现经济过度集中从而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的一系列城市发展的问题。第三,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强调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但是不要过度强调特色产业的发展规模。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各种服务,但是不能揠苗助长,不能为了增加经济总量而盲目地扩大产业企业的数量,因为那样做将会形成恶性竞争,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四川的特色产业逐步变成世界的特色品牌。

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规律面前,城市的决策者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还应当保持理性的头脑,万万不可为了扩大经济规模和增加经济总量而盲目上马项目。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教授、院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