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如果只盯着它看、只围着它转,只问GDP高不高,不看发展优不优、环境好不好、群众幸福不幸福,必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以GDP论英雄、以数据决高下的简单思维,症状不少,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小。只求速度、不顾质量,大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盲目上马各种项目,“捡到篮里都是菜”,甚至明知有害环境、有损居民健康,也要“霸王硬上弓”;更有甚者,玩数字游戏、给数据注水,以总量邀取功名、以平均掩盖差距……乍一看,数据漂亮了,摊子铺大了,面子挣足了,可环境污染了、民生里子受伤了、群众的幸福感下降了。从北方地区的雾霾天气到南方一些地区的土地污染,再到一些江河湖泊水质受损,都是这种简单思维结出的苦果;人们在承受环境恶化的苦痛之时,无不指斥这种偏颇观念。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将“发展是硬道理”误读为“增速是硬道理”、把 “发展至上”等同于“GDP至上”,扭曲的政绩观固然难辞其咎,考核机制也关系很大。毋庸讳言,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干部升迁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地方经济发展,GDP增速惹眼,城市建设高歌猛进,全国综合排名争先进位,往往能引起上级重视;反之就可能面临各方的“压力”。当GDP成为政绩考核“指挥棒”,升迁被绑在GDP数据上,制造GDP的冲动往往就很难抑制,陷入GDP崇拜的泥潭也就难以避免。
变革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事实上,不少地方已经着手这方面的改革,如安徽省2011年大幅调整政绩考核导向,降低GDP权重,突出转型发展、资源环保和民生社会事业的考核比重,取得良好效果;再如北京市主动“减速”、坚决“调转”,虽然2011年上半年GDP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垫底”,却赢得了公众的掌声。
破除GDP崇拜,关键要抓住政绩考核这个“牛鼻子”;走出GDP崇拜,根本在于提升发展理念。一方面,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更需要干部们走出观念误区、提升发展理念,不仅注重发展速度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提升形象面子更充实民生里子,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追求综合效益。一句话,不光看GDP高不高,更看发展优不优、环境好不好、群众幸福不幸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