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文广:从农民到王牌队长

虎文广:从农民到王牌队长

2003年,年仅18岁的虎文广从彭阳县王洼乡来到银川,成为一个普通的打工族。他搬过砖、当过瓦工、搞过粉刷……每天为微薄的工钱忙忙碌碌,让他感到很迷茫。2005年6月,神华宁煤枣泉煤矿面向社会招聘矿工,虎文广加入枣泉矿综掘队成为一名巷道掘进工。从此他那颗迷茫的心找到了归宿,逐渐从一个农民工成长为王牌掘进队长。

“井下虽然黑乎乎的,但我心里反而踏实,今后再也不用东奔西跑换工地了。”虎文广这样形容第一次下井的心情。

第一次下井,虎文广看着综掘机在千米井巷里挥舞着摇臂,十分羡慕综掘司机的工作。“我如果能开动这个大家伙就好了”。然而班长告诉他,新工人不能开综掘机,只让他清煤、打锚杆。偶尔在快下班时,班长才挤出时间教他开综掘机扫地出渣。为学好技术,虎文广每天坚持最后一个离开工作面。一次班长休息,班组没人能开综掘机,虎文广自告奋勇站了出来。在工友的质疑中,他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从此,虎文广从一名巷道掘进工成为班组长。

枣泉煤矿地质构造复杂,倾角大、断层多、顶板软、矿压大。“掘进队作为煤矿开路先锋,每天都在困难中前行,每天都在未知中探索。”虎文广这样总结掘进队的工作。

2010年2月,时任副队长的虎文广率领工友在12209机巷工作面掘进时,宽4.5米、高3米的煤巷突然出现了石头。“不好,又遇到断层了,大家注意安全。”虎文广大喊一声。

虎文广说,每次遇到断层坚硬的石头,总觉得石头不是摆在他面前,而是压在他心上。更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他们遇到的断层竟然长达616米,最大落差达9米,攻坚难度之大,在宁夏采煤史上都是空前的,一旦破碎的顶板大面积垮落,必然会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为了迎战大断层,虎文广一连几天不升井。队友们都是三班倒,他一个人是连轴转,随时查看地质变化、收集地测数据、绘制岩层断面图,平均每天在井下行走5000米,饿了就吃工友带下来的班中餐,困了靠着煤壁就地打个盹。工友们劝他升井休息,他说:“越是艰苦的时候,我们越需要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经过126天不舍昼夜的艰苦奋战,虎文广和工友们克服重重困难,顺利通过断层,并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煤矿苦,掘进更苦。这是虎文广在从事多年掘进工作后的亲身体验。每一次掘进,在遇到特殊地质条件后,他都吃尽了苦头。

“少出力,多出活”,既是员工的迫切愿望,也成了虎文广最上心的事。在一次大倾角开切眼掘进中,按照传统方案,切眼煤渣运输需要在采煤机后铺设一条刮板运输机,随着掘进的延伸,要不断增加刮板溜槽。每节刮板溜槽重达250公斤,可是切眼倾角达35度,人站位都困难,更别说把250公斤重的溜槽抬上去。

经过观察,虎文广利用大倾角的地形特点,根据切眼煤量和拉力负荷,用两天时间制作出一个“电耙子”。安装使用后,不但保证了煤渣的安全运输,还可以把掘进头需要的锚杆铁丝网及其它大型工具拉到掘进头,工人们也不用扛着材料爬陡坡。该发明获得了宁煤集团科技创新二等奖,并在矿区大倾角工作面掘进中普遍应用。

“其实这个设计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完全是因地制宜的产物,这样就能把矿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一定有多么高深莫测,只要用心,处处都有创新。”提起这项发明,虎文广深有感触地说。

8年来,虎文广发明电耙子、改造综掘机、自制锚钻杆……先后实施技术创新28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过3亿。(阎文华)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