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新政的意图与指向

中央金融新政的意图与指向

金融新政面临挑战

一周以来,整个中国金融界浸染在紧张揣测中,银行“钱荒”,股市“大跌”,民意忐忑,而央行不疾不徐,冷眼旁观,见招拆招。面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重大震荡,李克强总理带领的新政府究竟怎么想?

1

应对举措

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

总理主张

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瑞士经济金融界人士午餐会上发表题为《携手迈向中瑞务实合作的新未来》的演讲,并表示坚定不移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6月8日,李克强表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建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严密防范风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排查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高监管有效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央金融新政的意图与指向

中国金融市场并不缺钱

发端于5月下旬,在银行间市场持续近一个月的“钱荒”,吸引了各方的注意。从总量上看,中国金融市场并不缺钱。我国广义货币M2达104万亿元,居民储蓄即将突破百万亿元大关,截至5月底信贷贷出总额大约67万亿,整体上仍在安全系数范围以内,尚低于银监会规定的存贷比75%这一标准。

为何出现钱荒呢,其症结就在于银行的搭配错误,或称之为短存长借。假定客户有一百万活期存款存在银行,结果银行把这一百万借给一个房地产公司,做两年的长期贷款,获利更高。但是由于是活期存款,就意味着客户可以随时到银行去取款,假如客户要取50万,银行就无法偿还。银行到同行去借钱,短期借款利息就会很高,这就是期限错配。在2013年6月20日,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将高达30%。

在银行间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一些金融机构逐渐发现,通过同业拆借往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如3%)从其他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这些资金可以帮助其在其他市场(如影子银行)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10%以上甚至30%),只要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可以实现无风险地套取可观的利差。更重要的是,同业业务占用的银行资本金极少,在资本监管越来越严格的银行业,同业业务逐渐从不起眼的边缘业务发展成为诸多大中型银行的重点业务甚至是核心业务。

银行体系的资金空转愈演愈烈

之所以出现银行缺钱现象,核心问题是越来越多的资金在空转。贷款投放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显著增长,但是经济增速却没有明显提升,体现出实体经济明显缺血的状况。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打转,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有效循环。在金融体系的资金循环链条中:一些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往往会将银行贷出的资金转向信托市场,以追求更高的回报,而信托资金在层层杠杆后又会大量进入到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资金价格越来越高,制造业领域的融资越来越困难。

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之下。然而与此同时,宏观数据中M2与GDP的比值却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减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钱荒”现象的本质,反映的是金融系统的功能错位:原本是从金融业到制造业的信贷业务循环,在通过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之后,变味为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资金业务循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在银行体系到处蔓延的“钱荒”表象之下,实则是实体经济不断“失血”的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