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新政的意图与指向(2)

中央金融新政的意图与指向(2)

央行按兵不动的治本意图

与以往历次银行体系资金紧张所不同,本轮“钱荒”起始,央行并未急于注入流动性,而是暂时选择了“按兵不动”。

央行不再优先考虑注资,其直接动因是倒逼商业银行转型,以提高其金融创新能力、改善金融服务、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贷款方向、提高贷款效率等。有理由认为,央行恰好可以籍此推动市场充分利用好资金存量,推动不同银行间资金充分流动和利用,减少流动性,体现了中国金融业启动调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风险需要持续关注,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理“钱荒”是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阵痛,央行不会也没必要在当前情况下对商业银行施以援手。并且,作为一项金融市场的重大改革,央行对其后果也必然会考虑周详。一些商业银行都以为央行会像往常那样通过逆回购甚至下调准备金率放松货币,因而在资金原本很紧张的情况下,一些银行还在6月上旬进行了超规模信贷投放,结果导致头寸的明显减少,加剧了“钱荒”现象,其后果无疑应由这些银行自己买单。

新一届政府的政策指向

央行面对“钱荒”按兵不动的态度,最终指向的是银行间市场盛行的“资金空转”问题,反映了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政策意图。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新一届政府政策上的主动调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后的被动调整,将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有利于改变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用太多资金,挤压实体经济的状况。事实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更有力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正是当前中央所提倡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三度提及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彰显停止扩张性政策、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策意图。

后“钱荒”时代,政策指向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以下的金融结构脆弱性。杠杆比率高,正规银行体系受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的约束,但影子银行体系并无此约束。期限错配严重,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短期的融资工具来获取资金,支持中长期的融资项目,在负债和资产的期限匹配上有较为严重的错配,远过于银行类机构。影子银行体系是过去三五年快速发展起来的,风险控制能力弱,没有经历过系统性的压力测试,也缺乏透明度,没有最后贷款人安排。

二是全面收紧地方政府融资口径。“钱荒”惩戒影子银行意在收紧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从而再度强化对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倾向的约束,可以认为,这是中央政府重塑地方政府治理结构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融资收紧后,投资增速将会有向下的压力,这在长期内符合经济效率,但在短期内会造成流动性收缩和经济增速下行的后果。

三是强化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今后流动性风险评估在银行评估中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主动负债的局限性在此次“钱荒”中受到强约束,银行将重新明确“存款立行”的方针,预计未来拥有稳定存款来源的银行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应用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