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社会主义中国的郑重承诺(2)

《正道沧桑》观后感:社会主义中国的郑重承诺(2)

尊崇儒家思想的传统理念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文化立国之赋。近几年国际上有些人总喜欢拿中国那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说事,臆想中国宣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在自己还不强大的状况下保持低调、隐藏企图、等待时机进行对抗。其实,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讲的这句话,主要内涵是中国要保持谦虚谨慎,不当头、不扛旗、不扩张、不称霸,这与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做超级大国”的思想是一致的。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意识形态中长期占主流地位的是儒学,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仁”,强调以“仁爱之心”治国,实行“仁政”,通过“仁”而王,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历朝各代的发展崛起,一直都把文化融合战略作为立国之本。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统而不一”、“和而不同”的王道之治,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和治国理念。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都是在文化异质性共存下的统一,“崛起”是在文化多元下的和平相处,就像余秋雨所形容的“一个温和的老太太带出了个大家族”。这是中国人的文化秉赋和思想根脉,是中国的独门法宝。今天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针对一些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心中疑窦,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重视文化立国的天然秉赋,是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中国既然选择了和平崛起,就选择了文化道路。这一道路选择本身,是中国文化历史和国家意志秉性的“内在规定”,而不是外在的。

多民族共同创造家园的发展特征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民族振兴之基。今天中国有56个民族,这一点,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与其他多民族国家相比较,中国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仅有一个面积很大、人口众多、力量雄厚的核心地区,而且这个核心地区一直呈现扩大散发的趋势,对周边各民族吸引力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以核心地区为中心的统一趋势,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与世界上其他那些古代多民族大国多靠军事征服不同,与近代多民族大国的形成是靠对殖民地的征服、掠夺或移民的情况也不同,中国祖先留下的这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是中国多民族共同繁衍于斯、共同依存于斯的大家园,这个大家园是各民族在长时间内共同缔造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种根植于心、融入血液的民族特征和同胞情感,自然造就了中华民族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石。这是一个伟大民族振兴之基。进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俨然成了“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共同利益变得越来越广,需要携手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互利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已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单打独斗,任何国家的行为不仅事关自己,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互相依存的世界格局,为中国张扬融合发展、包容发展、共同发展的文明基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阔舞台和空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风险挑战面前保持中华民族大发展的清醒选择和智慧之举。

中华民族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特征所决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国家自强之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历史学家陈寅恪讲“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在这个层面上的不同可以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融合。而西方的一些种族的冲突,文化则推波助澜,包容不了。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杨义所说:“西方只有用分裂的办法去解决民族之间的差异,而我们是用和合方式、互相兼容方式实现民族统一。”从历史上看,中国基本没有对外军事殖民、征服掠夺的历史事实,而是崇尚“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通过自己的核心文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强。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从古至今最大的一座和平丰碑。二千多年前,西汉王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但战略目标不是为了扩展,而恰是为了求得边境和中原和平稳定。一旦战事平定,汉武帝便通过设郡、县和治所的方式,把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向这些落后地区传播,免除赋税并给予地方高度自治权,最终结果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发展。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28年间“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不是血与火、掠夺与殖民,而是瓷器、丝绸、工艺和茶叶。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立足当代,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之路,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