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鲁哈尼:伊朗改革新势力崛起
内贾德的8年保守执政期,让伊朗民众开始“民心思变”,而原本不被看好的鲁哈尼得到改革派前总统哈塔米的绝对支持而当选,足以说明一股新的改革势力在崛起。
6月18日,伊朗大选结束后的第四天,即将离任的内贾德收到德黑兰刑事法庭传唤,被要求回应议长阿里·拉里贾尼提出的指控。这一天,他还会见了伊朗新当选总统哈桑·鲁哈尼。对于内贾德来说,立场温和的前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无异议当选第11届总统,简直是代表民众抽了他的耳光,正如鲁哈尼所说,“我们不会让过去8年继续下去。有人(内贾德)为国家带来了制裁和贫困,反而引以为豪。但我们将与世界和解”。
原本不被看好的鲁哈尼“奇迹般”赢得大选后,伊朗国内外为他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争论不休。的确,鲁哈尼大部分职业生涯处于保守派机构(如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专家会议、确认国家利益委员会)的中心,他反对1999年学运走偏,曾被视作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可靠的追随者”。但时代已变,这位有着法学博士学位、会说4种西方语言的神职人员,一脚踩在什叶派教士圈子里,一脚踏着渴望民主的滚滚潮流,虽不属任一改革派政党,却得到改革派前总统哈塔米的绝对支持而当选,足以说明一股新的改革势力在崛起。
守得“云破天开”
在伊朗政坛,改革派广受城市居民、受教育阶层和职业人士拥戴,但实力又最为“弱小”。从这次总统竞选人的阵营分布情况看,力量对比可见一斑。
5月21日,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公布了通过参选资格审查的人员名单,除了鲁哈尼,还有德黑兰市长卡利巴夫,国安会秘书兼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最高领袖顾问、前外长韦拉亚提,现议员、前议长阿德尔,前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雷扎伊,前石油部长、前邮电部长穆罕默德·加拉齐,以及前第一副总统穆罕默德·礼萨·阿雷夫。
贾利利等8名正式总统候选人中,鲁哈尼和加拉齐属于温和保守派,阿雷夫属于改革派,其余5人均来自强硬保守派阵营。
被媒体寄予厚望的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并未通过总统候选人资格审查,官方理由是他已79岁高龄,不能承担繁重的政务。但人们更愿意认为,拉夫桑贾尼从2005年的总统竞选后投身反对阵营,且纵容儿女参加2009年反选举舞弊示威,让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感到不安和不快,才是他被排除在这次大选之外的真实原因。
同样早早出局的,还有现总统内贾德的幕僚长伊斯凡迪亚尔·拉希姆·马沙伊。此人从内贾德担任德黑兰市长起就一直扮演核心幕僚,两人性格相近,亲密合作,并从政治伙伴发展为儿女亲家。内贾德在第一任期任命他为副总统,第二任期本打算擢其为第一副总统,结果被最高领袖驳回。这次为了支持马沙伊竞选总统,内贾德还在公开场合利用总统身份为其拉票,差点遭到议会弹劾。
马沙伊与内贾德长了张类似的“麻烦大嘴”,甚至有“宗教统治世界的时代已过去”的言论。据传,2007年赴土耳其参加旅游会议期间,他曾观看土耳其女性跳肚皮舞。这一“伤风败俗”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曾在伊朗议会引发众怒。“麻烦不断”的马沙伊,早令宗教高层无法容忍,让他提前出局也在情理之中。
哈塔米时期的第一副总统阿雷夫,作为改革派的“独苗”,在前两场电视辩论中表现出色,支持率明显上升。然而,久别政坛的阿雷夫在政治资本、知名度上要远逊于保守派候选人,更何况对手还有最高领袖的暗地支持。有媒体甚至指出,即使是改革派铁杆支持者都对他信心不大。
在关键时刻,不显山露水的鲁哈尼成为改革派的新希望。现年64岁的鲁哈尼,2003年至2005年间任首席核谈判代表,2003年曾与英、法、德三国就暂停铀浓缩达成协议。如今的他,既遵循伊斯兰革命传统又呼吁政治经济改革,承诺组建一个“充满智慧和希望”的政府,修复与美国关系,吸引了大批改革派支持者;相比阿雷夫,无疑能整合更多的选票资源。随着他的人气上升,越来越多的改革支持者呼吁阿雷夫退出,以增加鲁哈尼的胜算。
6月11日上午,阿雷夫听从哈塔米的建议,退出本届大选。此后,哈塔米的顾问委员会宣布鲁哈尼为改革派新的候选人。哈塔米还亲自出面,呼吁选民给鲁哈尼投票:“所有支持改革、希望维护国家尊严、推动国家进步的人们,我恳请你们投票给鲁哈尼,这样才能实现你们的梦想。”尤为难得的是,另一位前总统拉夫桑贾尼也公开表示支持鲁哈尼。
在改革派成功整合了己方力量并联合了中间势力的同时,强硬保守派5人中仅仅劝退了一个阿德尔,尽管在第二轮投票中,强硬保守派这种分散的劣势将消失,但鲁哈尼出人意料地在第一轮就锁定胜局:得票率为50.71%!其主要竞争对手卡利巴夫得票率为16.56%。颇令人吃惊的是,得到最高领袖鼎力支持的贾利利,仅获得11.36%的选票。在这场改革新势力与传统保守派的对决中,政治天平终于倾向了前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