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梅内伊“难以撼动”
对于自己长期的驻国安会代表之一鲁哈尼当选总统,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在第一时间送上祝福。但是强硬保守派阵营担心,鲁哈尼会步历届总统的后尘—在进入民选领导人角色后与最高精神领袖渐行渐远。
伊朗是典型的政教合一国家,90%的人口属于什叶派穆斯林,主要为十二伊玛目宗。上世纪70年代赶走巴列维国王后,宗教领袖霍梅尼融合西方三权分立与本教派的特点,加入了伊斯兰教法学家监控政府的机制,打造了富有伊朗特色的新政体。
根据1979年宪法,伊朗实行神权高于一切的伊斯兰共和制。议会虽贵为最高立法机构,但为确保议会不违背伊斯兰教义和宪法原则,又成立由6名宗教人士和6名法学家组成的宪法监护委员会,任期6年。该委员会有权审查议会通过的一切决议和提案,监督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公民投票。
根据这一独特体制,由宗教法学家组成的专家会议推举产生的最高精神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终身权力。即便是民选的总统,也只能是位居二号的国家领导人,仅对国家经济发展等事务具有实权,至于发展核项目、外交关系等重大决策,权柄仍掌握在最高领袖即哈梅内伊手中。
“大嘴”的内贾德常被贴上伊朗保守派领头羊之标签,事实上带有强烈民粹主义色彩的他,并不能违背伊斯兰教义和“教法学家统治”原则。譬如,强硬的反美基调,属于最高领袖权力范围内的外交领域,就不能由总统任意发挥,或者说他的言论,不过体现了以哈梅内伊为代表的教士阶层的意志。
在核谈判问题上也是如此。当年,鲁哈尼任核谈判代表与西方达成协议,却未能阻止被制裁,哈梅内伊的支持态度开始转变,专设“立场和红线”,之后才有内贾德的强硬不退。
不过,当谈判进入“死胡同”时,哈梅内伊又会决然出手。2008年7月,哈梅内伊的外交顾问韦拉亚提就在意大利《共和国报》上撰文指出,最高领袖将亲自进行核问题谈判,迫使一直持强硬立场的内贾德退居幕后。
在总统选举上,更烙刻上了鲜明的哈梅内伊色彩。根据该国宪法规定,参选人资格必须首先得到宪监会批准,但该委员会由最高领袖掌控。该机构12名成员中,6名宗教专家均由哈梅内伊直接任命。根据传统,最高司法委员会是保守派阵地,现任司法总监萨迪克·拉里贾尼便是2009年由哈梅内伊亲自任命的。基于这一现实,另6名由该委员会提名并经议会确认的法学家,也将听从哈梅内伊的旨意。
再看2013年大选,自5月7日起,伊朗内政部开始受理总统候选人报名工作,至11日报名工作结束时,共有686名伊朗公民报名参选。10天后,内政部宣布仅有8名总统候选人通过宪监会的资格审查,那些让哈梅内伊感到不适的“刺头”均已事先剔除。甚至有专家称,为了压制新政治集团的崛起,哈梅内伊通过宪监会将本派阵营当中最有实力的拉里贾尼兄弟两个人完全排除在候选人之外。
曾有媒体分析,这8名正式总统候选人中留下阿雷夫,已是哈梅内伊对改革派的额外照顾了。也正因为被划入了温和保守派的行列,曾支持2009年反选举舞弊示威的鲁哈尼才没有在残酷的筛选过程中,因“站错队”而招致提前出局的厄运。
可资参考的是,改革派导师哈塔米就多次遭遇哈梅内伊的提前阻击。2009年他曾放风竞选,想与内贾德PK,但未被允许;2013年,他也是高调宣布参选,却被宪监会暗中告之,不要参加今年的总统选举,由此只好将希望放在本派系的代理人身上,自己躲在幕后推波助澜。
回看2009年的总统大选,改革派候选人、前总理穆萨维呼声高涨,支持民众在德黑兰广场上排出了数十里方阵,不料却输给了内贾德,引发民众抗议,并导致全国性骚乱。关键时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天平偏向内贾德,并将穆萨维等人软禁。因为派系的主要政治人物均被控制或边缘化,改革派陷入了颓势,内贾德的地位才得以巩固。
其实,即便改革派赢得大选,哈梅内伊的宗教和政治地位也是难以撼动的。1997年的总统大选中,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哈塔米脱颖而出,但由于参选之初就未得到哈梅内伊欣赏,从当选伊始,两人关系就极其一般,总统行动屡屡受到宗教领袖的有力钳制。
2001年8月,哈塔米在国内大选中再次获胜,取得了连任资格。但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以防止改革、保守两派之争使伊斯兰共和国陷入宪法危机为由,通过伊朗媒体宣布无限期取消哈塔米就职仪式。由此,释放出最高领袖对于世俗政权拥有非凡影响力的强烈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哈梅内伊绝非一个单纯的宗教领袖。上世纪末霍梅尼逝世后,哈梅内伊被选定为他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基于其出色的政治能力。哈梅内伊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革命卫队司令,并担任过执政的伊斯兰共和党总书记,就任过共和国总统。哈梅内伊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宗教学家和领袖。也正因如此,哈梅内伊制定政策时,宗教因素显然要少于霍梅尼时期,政治考量更为“专业化”,但绝不会偏离霍梅尼路线,因为这是他的力量之源。而这也注定了,当鲁哈尼当选总统后,所要受到的种种“保守主义”限制并不会比哈塔米执政时期为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