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诉求“不容漠视”
对于伊朗民众而言,2009年的那场特大骚乱仍记忆犹新。根据当时选举委员会的统计,民众投票率达到了85%,内贾德得票62.63%,穆萨维得票33.75%。但败选的穆萨维并不服气,他旋即发表声明,称选举中出现大量舞弊现象,指责革命卫队和巴斯杰民兵组织介入这一舞弊活动。
随后,德黑兰等地爆发了严重民众骚乱。大批穆萨维的支持者拥上街头抗议,与警方发生流血冲突。义愤填膺的穆萨维也走上街头,与众多支持者形成联动之势。面对不断升级的抗议活动,哈梅内伊选择了支持内贾德,将街头示威定性为“非法要求”,穆萨维等改革派重磅级人物纷纷被限制自由,改革派活动从此进入一个低谷。
4年之后的伊朗总统大选,投票率之高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前,一些媒体估计,受到2009年大选骚乱的影响,许多民众会选择放弃投票权利,作为对选举的无声抗议,大选投票率会出现一个历史新低。但到了6月14日投票日,选民投票积极性却空前高涨,伊朗内政部不得不4次延长投票截止时间。最后,民众投票率达到72.2%,超过5000万选民参加投票,其中160余万人为首次投票。
继续攀升的民众参与率,内在推动力是愈加强烈的改革诉求。在内贾德执政期间,虽然强硬话语维护了伊朗主权,但在经济政策上却乏善可陈。推行了“明补”政策后,表面看普通民众,特别是穷人的收入得到相应增长,但受到国际制裁、油价波动等影响,生活水平并未明显提高,反而引发了一系列新矛盾。可资佐证的是,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30%。在既要面子又要实惠的诉求推动下,不少民众将手中的选票投给了中间派候选人。
鲁哈尼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先辈哈塔米的奠基。尽管2004年12月6日,感觉失望的时任总统哈塔米向外界承认,在哈梅内伊以及宗教保守派要求避免社会动乱,并保证伊朗现有伊斯兰政权性质的强大意志面前,自己一直力主推进的民主改革计划已失败,引来不少青年学生呛声,但是,他的改革举措还是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1997年上台后,哈塔米沿袭拉夫桑贾尼做法,加大了改革力度,任命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统和数位女副部长,兑现了提高妇女地位的诺言;支持公民在合法的范围有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废除不许收看卫星电视的法令;减少个人崇拜,禁止在公共场合悬挂其肖像;经济改革方面,更加务实开明地修改政府年度预算,压缩基建规模,厉行增产节约,加速私有化和国有企业改革,允许外国人开设外汇存款账户并可自由汇出国外,总的看经济状况要好于内贾德执政时期。
特别是哈塔米坚持“文明对话”,推行务实外交政策,化解“米考诺斯案件”困境,解决“拉什迪问题”,由此改善了与欧盟关系,粉碎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伊朗与欧盟政治关系的改善,为利用欧洲先进技术和充裕资金创造了条件,而加强与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团结,则促进了中东和平进程。
原来是温和保守派的鲁哈尼,本与改革派特别是哈塔米政治观点接近,此次竞选期间更表示如当选,将会远离极端主义,沿袭哈塔米和拉夫桑贾尼的政策主张,改善与他国关系,缓和西方对伊朗的制裁。而10年前,他与西方的核谈判就曾达成过协议,优化了伊朗外部环境,这也足以促使哈塔米下决心力挺鲁哈尼。当大选中哈塔米向民众发出支持鲁哈尼的声音后,曾惠泽于他的选民自然不会吝惜手中的选票。
与哈塔米的8年形成了鲜明对照,内贾德的8年保守执政期,让伊朗民众开始“民心思变”,支持改革人物激活一池春水,进而改变生活和工作境况。为此很多人扔掉“拒绝投票”的念头,走进大大小小的投票站。
此外,伊朗是个典型的“年轻国家”,30岁以下年轻人口比例高达70%。当年的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出现了一个生育高潮。这些80年代后出生的伊朗年轻人,面临的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一再飙升的城市房价。有报道指出,不少德黑兰年轻人因为无钱结婚一再推迟婚期,这些社会问题靠民粹主义或革命精神,显然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从历史上看,青年人往往是反抗、不稳定、改革和革命的主角,生育潮的出现通常与一些社会运动时期重合。上世纪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便是60年代全球示威浪潮的生力军。那些充满活力的伊朗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急于建树的改革派,进而改变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命运。他们手中的一张张选票,便是持有的法宝利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