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提问刁钻尖锐而著称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固然,法拉奇的第一个问题就涉及了当时中国最敏感的话题:“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上,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8月22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各小组召集人汇报会上说:“现在正在准备搞一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是把建国后30年的历史清理一下。这个决议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评价毛泽东?”
《正道沧桑》第35集里的这个只有一分多钟的短片,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33年前的盛夏,其时,天气炎热,人心更热,各种意见、观点在火热交锋,激烈碰撞。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一时间成为国内外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央如果没有一个客观而权威的“说法”,全党的思想就不能统一,老百姓也会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就会无休止地争论,就无法进行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等同志亲自启动并主持,历时一年零三个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前后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征求意见,终于在1981年6月29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上正式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今天重温《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厚重权威,卓识谠论,仍使我们感到闪耀着历史灿烂的光辉,《决议》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时光在流逝,但《决议》的精神依旧在发挥重要作用。《决议》内容博大精深,《决议》意义重大深远,归纳起来,《决议》有公正、客观、睿智、远见四个重要特点。
公正。主要体现在《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的评价。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