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重庆:如何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原标题:试论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引导区域差异发展、协调发展,力争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三峡库区已进入“后三峡时代”,工作重心是保护生态、发展产业、致富移民、确保稳定。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实现三峡库区“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立足库区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三峡库区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国家连片贫困区、限制开发区、移民聚居区、稳定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针对库区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确保库区和谐发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移民扶持政策”、“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把三峡库区的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符合大政方针,符合重庆实际,符合库区实际。

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以涵养重庆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为主,同时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功能区域。这个区域,是重庆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重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区域。

生态建设、水源保护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要务;立足生态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养山护水富民,促进全面发展,也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职责。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富民就业为核心,强化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并积极引入高端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和服务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促进生态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使之成为“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的生态文明新库区。

贯穿“生态文明”主线,做到“永恒规划、永恒建设、依法管理”

生态文明,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要求遵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贯穿“一条主线”——生态文明,做到“四个统筹”——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实现“两个目标”——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经济发展区。综合考虑三峡库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把握好“四个生态文明”。

——空间格局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空间格局,必须安排好天、地、人的关系,让消耗更少产出更多,让发展又好又快可持续,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把三峡库区建成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美好家园。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可细分为保护核心区、保护缓冲区、发展储备区和优化发展区四个子区域。

——产业结构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产业结构,是在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前提下的产业结构,由合理化到高级化再到生态化。这个过程既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路径。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产业重点,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等低碳高端产业;二是积极发展富民型的旅游休闲、生态农业及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化发展。同时,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资源开采和环境污染型产业,必须坚决淘汰退出。

——生产方式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产方式,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克服经济发展超越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矛盾,改变以往那种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不循环的产业模式,建设以生态规律为指导的生态产业,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生活方式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活方式,是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不把身心的愉悦建立在消费的感官刺激上,反对奢华和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做到基本消费适量、舒适性消费适度。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让库区人民过上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与自然界充分和谐的绿色生活。

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关键,管理是保障。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做到“永恒规划、永恒建设、依法管理”。“永恒规划”,就是要做到规划管长远,尽善尽美,不留“败笔”,防止大拆大建;“永恒建设”,就是要坚守安全、质量、环保、廉政、信访稳定“五条底线”,决不出现“短命工程”;“依法管理”,就是要制定法规政策体系,对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进行地方立法,为实现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明确重点任务,建立评价考核体系,确保“一届接着一届干,干一件成一件”

立足当前实际问题,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点任务,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涵养库区生态。强化库区工业污染源治理,搞好农业污染防治,建设库区绿化带,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建设生态屏障区和生态保护带,转移影响库区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库区资源开采型产业。二是发展生态产业。发展以柑橘为主导的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总体效益;发展服装加工、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生态都市型工业和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制造业、物流业;发展三峡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水上运动观光休闲等。三是加快城乡建设。按照“城市—中心城镇—小城镇—新农村”梯次架构,完善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网络通信等设施,加强生态特色小城镇和生态田园村庄建设。四是扶持改善民生。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加快库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移民就业扶持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建立科学的发展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是实现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探索建立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三个方面为主的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在考核评价上重点突出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生态涵养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水平等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生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旅游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森林化率、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安全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等等。

总之,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一项永续的宏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一届接着一届干”,做到“看准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作者单位:中共忠县县委)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