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
刻意保护引发用力过猛质疑 推普与方言之间应寻平衡点
“第一人民医院到哉。”7月7日,来苏州旅游的王先生一家在姑苏区乘坐“游2”公交车,报站广播在用普通话报站后,紧接着一段苏州方言报站。“虽然听不太懂,但一下子有了江南的感觉。”这种“双语”报站在苏州市区已推行近两年。
不止如此,在2012年启动的苏州话保护工程中,还有多项尝试:苏州话进入试点幼儿园、中小学课堂;当地一些高校把苏州话纳入必修课;编写苏州话教材,成立苏州方言培训中心等;建立山歌、昆曲、渔歌等苏州口头文化语料库。据了解,类似的方言保护行动在上海、广州、长沙等地都在进行。
在官方层面,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目前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广西都已开展,河北、福建也马上要开始。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保护工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曹志耘说。
然而,这样的“刻意抢救”却引来争议,大规模的保护举措会否有用力过猛之嫌?在顾骏看来,基本交流功能是方言的根,一旦某种方言不再反映当下生活,失去了创新力和生命力,纵使保留了语音资料,也只能是“博物馆艺术”,有些杂交性的方言也没有保护价值。“应该让方言顺其自然发展,保护方言与保护文化是两码事,地域文化完全可以用普通话来传播和传承,应该让方言去适应普通话,而不是相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说。
更何况,方言是活体,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自然变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就发问:“保护方言不是怀旧,保护哪一级、哪些地域、哪些阶段的方言?仅仅温州一地,就有多少种方言,是否都要提倡和保护?”曹志耘坦言,目前能做的工作主要是“保存”,通过录音等方式记录传统方言的实际面貌,“保护则需要法律支持和社会大众的语言自觉,现在这两方面条件都不成熟。”比如将方言列为必修课,就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普通话教学规定,“用苏州话上课,对非苏州人是不公平的。”苏州市语言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培元说。
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之间,如何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汪平建议,不妨让二者在交际场合和对象上有所“分工”、和谐兼容,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正式语言,方言作为生活语言。“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学校可倡导教师、家长在课外、私人场合有意识地说方言,适度开展与方言相关的童谣、游戏等活动或兴趣班、拓展课程,但不必强求学校统一。”
还有专家提出“方言普通话”的尝试,认为实际存在并流通的其实是各种具有方言特色的普通话,即方言的变体,应该逐渐形成“普通话既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方言保护一定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误区,各种语言、方言没有优劣之分,这才是现代价值。”汪平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