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南海讲师”讲讲“上课”那些事

听“中南海讲师”讲讲“上课”那些事

没有上课铃,没有班长喊起立,一句“开始吧”,中南海的集体学习课在怀仁堂一上就是近11年。

至今共有100多名老师来到这里,给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内的高层官员上了80多堂课,平均每隔45天就有一堂课。谁有资格走进中南海讲课?中南海里的课又是怎么上的呢?

讲课不是做报告,更不是汇报工作,没什么禁忌

上课的“教室”设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一个会议室。“课桌”由一圈圈同心椭圆形的桌子构成。一般情况下,听讲人数约有五六十位。“学生”按由外向里、由后到前顺序,依次是各部委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坐在最内圈的前头,讲课专家在其对面。

讲义被印成放大版,人手一份,“每讲到翻页处,总能听到齐刷刷的翻页声”。在这里授过课的时任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教授陈雪薇回忆说:“外界可能认为这样上课是务虚的,事实上是非常实际的。我们都掌握了材料和实例,不是做报告,更不是汇报工作。好比老师们在办公室讨论问题一样,没有什么禁忌。”

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也表示:“领导们看问题的角度非常实在,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敏感话题,也没什么禁区,谈的多是热点,讨论非常热烈。”

整个学习时间一般在120分钟左右。通常有两位讲师,每位讲师按照既定计划各讲40分钟,之后30分钟用于讨论和提问,最后由总书记总结发言,再宣布学习结束。

中南海的课程表涉猎面极广,其中经济、法律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此外,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热点话题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不时做笔记

走进中南海,成为不少老师们履历中的重要一笔。这些被外界称为“中南海讲师”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们有时会耗时半年备课,只为给为数不多的“学生”上一堂主题课。

周叶中是“中南海讲堂”的“首批讲师”。这位年轻的博导当时并没想过自己能在39岁这一年走进中南海授课。

2002年12月12日,正在学校上课的周叶中接到司法部电话,要他立即北上京城接受一个课题。周叶中到了北京后才知道,课题是给政治局领导做宪法讲座。给周叶中备课的时间并不长,用他的话说“准备时间很匆忙”。当时还有其他几家著名院校也在争取这个课题。

“我和社科院、人民大学的专家分头做这个课题。接到任务的第二天我就返回武汉写讲稿,5天后把初稿交到了司法部。司法部领导决定让我在吸取其他学者讲稿优点的基础上,将讲稿修订完成。”周叶中说。

在几轮试讲中,至少有十几位部级领导和专家来听。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研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等单位领导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我对讲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可以说这个课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据《小康》杂志报道,在为政治局委员正式讲课前,一般会进行三轮试讲,“起码是两轮,课题组成员、相关部委领导和中办、中研室负责领导都会参加试讲。对于试讲者的音高、语调、语气、语速等诸多演讲要素都会提出指导性建议,直到大家基本满意为止。”

时间已过去十多年,但2002年12月26日的那次讲课,周叶中仍然历历在目。

那一天,这位武汉大学的年轻教授坐着一辆黑色的轿车,跟随着警卫引导,缓缓驶进了中南海西门。下午1点20分,他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一个不算大的会议室。1点45分左右,领导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走进会场,老远就招手示意,并连声喊“老师好”。走近后,温家宝紧握着周叶中的手说:“我们今天来听你的课,都是你的学生。”

到了1点50分,大家都到齐了。

“大家对学习都很认真,很积极嘛,那我们就早点开始吧。”周叶中记得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了这句话后,第十六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就提前10分钟开始了。

上课时间是下午两点,原计划讲两个小时,再讨论一会儿,四点半结束。不过,这堂课后来因为讨论得很深入,“拖堂”了,课程被延长到了下午5点多。

“领导们听得非常认真,不时做笔记。课讲完后,就有关问题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深入讨论。胡锦涛同志在课后发表了一个很重要的讲话,谈学习的重要性。”周叶中回忆。

周叶中参与讲课的这次学习活动,是当时那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第一次。集体学习由此开了个头,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了下来。

本文关键词: “中南海讲师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