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南海讲师”讲讲“上课”那些事(2)

听“中南海讲师”讲讲“上课”那些事(2)

半数以上讲课老师都有“洋”背景

徐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2006年,他走进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作讲解,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徐勇表示,想要走进中南海,首先要在某一领域里有所建树,政治上也要可靠。相关部门对主讲人有一系列的评估程序,通过后才进入准备阶段。

据了解,政治局集体学习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类是高层领导根据自己的关注亲自点题,另一类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等相关课题组人员根据当前热点问题进行筛选并报批。

到中南海讲课的老师半数以上都拥有海外留学或担任海外访问学者的背景。从每堂课的讲师配置来看,常常是由两名老师同时授课,年龄结构上“老、中、青”兼备,主要集中在45至55岁之间。

定好人选后,给老师们的备课时间并不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在2007年11月接到了来自人社部的电话通知,此后半年他都在紧张地准备。周叶中则只有15天时间备课。

进中南海授课,在程序上主要由推荐主讲者、选拔主讲者、撰写初稿、几轮甚至几十轮讨论修改、定稿、正式讲课座谈等环节组成。

从运作机制上看,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研室和相关部委机构共同牵头组织,先协商出一个意向性的题目,然后报中央有关方面审批,批准后再确定主讲人。比如法治方面主要由司法部具体组织,其他有关部门参与;而外交方面主要由外交部具体组织。

徐勇说,自己所做的是系统地对某一问题进行介绍,将来龙去脉以及发展趋势阐述得清楚全面,而不是宣扬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重在讲解而不是讲课。

在这次经历中,最让徐勇感动的是领导的人情味儿。

“老师们的紧张在所难免,在上课之前,领导们会过来跟大伙聊天,说说轻松的话题,大家也就放松下来了。”徐勇说。

徐勇认为,这种集中的学习方式制度化地延续下来,是中央领导做的一个很好的表率,可以给地方学习借鉴。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央领导带了一个好头。

本文关键词: “中南海讲师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