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平达田间,烤烟已经一人多高了。“要是郑老师能看到,他一定很高兴。”河尾村村民余云才指着一大片烟田说,“这都是他帮助我们发展起来的。”
乡亲们口中亲切的“郑老师”,原名郑尚敬。1992年从保山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距县城100多公里的木城乡鱼塘垭口小学任教——他找到当时在县里当领导的堂兄郑尚强,希望能换个好地方。
“当时,我跟他讲,你要先学会写‘人’字。一撇一捺就像人的两只脚,扎扎实实站立在大地上才叫‘人’。”堂兄没给他面子。
不久,郑尚敬就把名字改成了郑垧靖:垧是土地面积单位,靖有安定之意。一个农家孩子扎根脚下厚土、大写人生的志向跃然可见。
“只要他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就认他”
“要是当时没有郑老师在……”事隔近两年,54岁的小河村村民杨进德依然难掩激动。
2008年8月11日,小河村委会周边突降暴雨,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坡,整条河尾大沟16公里全线坍塌。平达乡党委宣传委员郑垧靖冒着生命危险,急速赶赴现场报道灾情。刚到村里,听说沟下还有3户人家尚未撤离,他一边打电话向上级报告,一边往沟下跑去。
杨进德回忆说,“那天雨下得好大,出不了门,我们一家子就在屋里看电视,突然就听到郑老师在院坝里喊。喊完我们,他又跑去喊另外两家。”
3户人家,12口人,前脚刚出门,就听“轰”一声巨响,山体整个儿坍塌下来,将房屋全部掩埋。
抢险救灾结束后,郑垧靖留下来与村民们一起生产自救、恢复重建。他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连续奋战了45个昼夜。
2009年4、5月间,正是烤烟移栽的时节,郑垧靖也是忙得40多天没在家里住一晚。
“郑老师连村上哪家的牛下了小牛犊,哪家新买了几头小猪都清楚,他比我这个支书知道的还多、还细。”平安村老支书张家茂感慨地说。
“当干部的就要情系百姓,爱民护民……”在2009年8月13日的一篇文章中,郑垧靖这样写道。他用38岁的年轻生命践行着这句话。
“一个手中没有人、钱、权的宣传委员,凭什么赢得乡亲们的信赖和爱戴?”河尾村原主任陈开能说,“我们看人不看他官大官小、有钱没钱,只要他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就认他!”
“乡里有什么难事交给郑委员,我们都放心”
2009年,在动员指导平安村李家寨群众种植烤烟时,郑垧靖提出的墒高墒面要求,比烟草公司标准化管理规定分别少了5厘米和10厘米。大家不理解,他就给群众解释:平安村的土地属于旱地、沙粘土,旱季墒不能高、沟不能深才能保水保湿。村民们按照他的办法来,果然奏效。当地群众钦佩地将这套技术要求称为“郑氏标准”。
张家茂说:“郑老师不是学农的,但他对农民有感情,喜欢钻研农业科技知识,才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说:“乡里有什么难事,交给郑委员,我们都放心。班子中,他是很有主见和办法的人。”
2008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矛盾纠纷不断,信访维稳形势严峻。郑垧靖这一年开始兼任乡信访办主任和综治专干。
一到任,他就抓紧学习有关信访维稳的政策法规,并将信访办的工作制度印成宣传单,连同自己的手机号码一起发放到群众手中。那段时间,来信访办的上访群众很多,大家都愿意找郑垧靖反映问题,请他出主意。平安村匡家寨一位上访群众,每天打来几次电话,郑垧靖都耐心接听和解释,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2009年3月,“淘金河—龙拱山”山林权属纠纷摆在了郑垧靖的面前。这起涉及8个村民小组、6800多亩林地的纠纷,在过去34年里,经过县、乡、村各级多次调解,均没有结果,其间还差点引发械斗。
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郑垧靖和工作队员多次翻山越岭,深入纠纷林地调查取证,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宣讲政策和法律依据,与群众一起研究化解方法。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纠纷各方终于握手言和。
在担任乡信访办主任和综治专干两年多的时间里,郑垧靖共接待群众来访500多人次,直接办理信访案件120件,办结110件。
“要学会脚踏实地、知足常乐”
扎根基层17年,郑垧靖总是很忙。
2009年7月的一个星期六,郑垧靖的母亲去世。那天他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加班赶稿,等得到母亲生命垂危的消息赶回家时,老人已不能讲话;
去年12月7日,岳母到相邻的州治病,正在龙陵县城制作基层党建展板的郑垧靖到最后也无暇前去陪伴老人;
上初中的女儿最大的心愿是能与爸爸、妈妈一起过个生日,但在她的记忆中,每年的生日都只有妈妈陪在身边……
到他殉职,郑垧靖一直都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工资,每月1000多元,比新招的公务员工资还要少400多元。县乡领导在2006年就考虑将郑垧靖转为公务员,但由于他只有中专文凭,当时未能解决。等取得所需文凭后,他的年龄又“超标”了。
郑垧靖委屈吗?
委屈!他也不只一次向身边的亲人、朋友诉苦。
但是,人生毕竟还有其他内容。妻子杨翠芝说:“他是个有工作干就开心的人。干成一件事情,他高兴得走路都能飘起来。”
乡党委书记黄生留说:“这么多年来,郑垧靖从来没有因为生活、待遇等问题向组织提过要求。”
在家人和同事眼中,郑垧靖是个不讲究吃穿的人,生活上从来是过得去就行。一身迷彩服是他多年来下乡的工作服。在他生前的办公室里,一台单位配的摄像机、一台数码照相机,还有一个装着新华字典、钢笔、笔记本和钢卷尺的绿色军用挎包,是他下乡工作的全部装备。
2009年,郑垧靖在述职报告中写道:“一个快40岁的人再学不会把握自己,是对人生的极大不负责任,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我给自己的定位准确吗?我做的还可以吗?”
郑垧靖家里,至今还挂着他生前拍摄的平达乡风景照。“爸爸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摄影、唱歌、弹琴、去河里捡石头。”女儿说,“爸爸说,那一块块可爱的石头多像人的脚啊,看到那么多‘脚’,就要学会脚踏实地、知足常乐。”
如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静静地躺在地上。郑垧靖走了,却把他对人生的领悟和追求留了下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