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配房地产 暗流涌动
记者了解到,虽然很多银行都在喊找不到投放对象,但“今年上半年包括大行在内,银行的信贷投放还是非常快,并非像宣传的‘平稳’”。
那么,这么多钱都去了哪里?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6962亿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国内贷款5172亿元,增长19.8%。银行的钱很多都流向了房地产。
聊城,这个地处中国鲁西南的三线城市,工业实力不强,发展空间仍很大,“三农”也有很大的资金需求,但信贷资金却在超配当地房地产市场。
“我们行今年上半年有几十亿元的贷款,表面上开发贷只有几千万,但实际上通过多种渠道流向开发贷的能占到1/4。别的行和这个比例也差不多。只是金额不同而已。”聊城某大行不愿具名的高管对记者表示。
据介绍,暗流涌动的渠道包括:通过工业企业绕道进入房地产,建筑公司贷款最后流向房地产,以顶冒名方式贷款最后流向房地产。
据了解,聊城有名的工业企业90%都在搞地产,因为大家都知道,房地产稳赚不赔。而当地的银行对此也心知肚明。聊城地区银行的信贷以工业名义贷出去,但其中的50%都流到房地产开发项目。
“这里面转几个弯的都有,因为银行的信贷必须打到交易对手的账户上,但其实表面上看起来规范的合同很多都是假合同,最后贷款都回到了房地产开发项目上。”
另外,中国虽然对地产商限制发放贷款,但对建筑公司却没有任何限制,而地产商往往会利用这个“小伙计”从银行贷款。
还有一种手法就是顶冒名,很多工业企业都在扮演顶冒名的角色。
聊城某工业企业,今年市场不好,产销不旺,其现金流下滑明显,但这个企业忽然要求增加几千万贷款,与其长期合作的银行感觉很蹊跷,后来发现,原来其是代当地一个领导贷的,而领导这个招商引资的项目其中就有房地产这块。
另外,聊城的几大家银行对大的工业企业争抢尤为激烈,这也导致了很多银行往往明知他们要进入房地产,还会帮其贷到便宜的贷款。
聊城有一家做有色金属深加工的企业,原来资金紧张,无力进军房地产,但自从成为金属期货交易所会员后,他们就给原来合作的银行说,你们的贷款利率太高,我们不想要了。合作银行的客户经理一听慌了神,因为这个合作同时也涉及好几千万的存款,于是就开始和企业合伙骗银行。客户经理给行长打报告说这个企业要上某项目,前景非常好,并要求提供低利率贷款,就这样,这个企业利用低利率贷款搞起了地产。
“银行完全是以(短期)业绩为导向的,各家银行的风控部都不受领导待见。如果风控部门卡得太死,行长都会找你风控部的麻烦。”聊城这位大行高管显得很无奈。
给大企业塞钱 仍在继续
当前信贷系统中实际上存在“利率的双轨制”,大企业以及体制内企业在享受着融资便利的同时,还享受着优惠的资金价格。
阿里巴巴2011年发布的一份《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显示, 温州等地超过50%的小型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能从银行贷到款的公司只有15%,金额在100万以下的基本成了盲区。
这种歧视必然导致有的地方涝得过度,有的地方旱得过度。即使现在面临产销不旺,大企业的杠杆仍在升高。
“辽宁某地的一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负债率已经达到了80%,但现在还在发债。”黄隽向记者介绍。
但背后更大的原因是,银行仍铆足了劲在往大企业塞钱。
例如在聊城,很多大企业负债率都很高,经营也不景气。但现在银行依然在往他们手里塞钱,而且很多都是信用贷款。
“大家都认为大企业一时半会倒不了,而小微企业经济不景气时抗风险能力更差,所以越是经济不好,大企业越是争抢的对象。”聊城某大行的高管对记者表示。
但傍大企业,尤其是傍国企并不保险。眼下,中、农、工、建、交等13家银行和两家金融租赁公司正为山东临清银河纸业的40多亿的信用贷款发愁。
事实上,诚通所导演的银河纸业的破产重组已经为争抢大企业的银行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央企也可能会通过重组逃废债务,银行如果对大企业大放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也可能会造成巨额损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