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为要务 民生为根本

贵州:发展为要务 民生为根本

发展为要务 民生为根本

——仁怀市坛厂镇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核心提示

坛厂镇位于仁怀市南部,距仁怀市中心城区8公里,遵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幅员116.7平方公里,辖8村1社区,人口28843人。2012年7月21日,该镇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301厂,因用工安置问题引发纠纷,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为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一年来,该镇紧紧围绕“组织为核心、发展为要务、民生为根本、稳定为基础”的这一主基调,切实统一思想,强化工作措施。通过全镇干部的不懈努力,彻底扭转了“7·21”事件发生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被动局面,呈现出领导干部积极奋发、经济发展蓬勃向上、民生事业有效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景象。

组织为核心

“7·21”事件的发生,无疑像一根针扎进了坛厂镇党委、政府的心脏,剧痛一度让全镇干部缩手缩脚和疲倦不堪。如何从沉重的打击中抬起头来,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新的发展洪流中,这是摆在坛厂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困难面前,坛厂的100多号干部没有退缩,而是勇敢面对。通过“三抓”鼓士气、聚斗志:抓大反思大讨论活动,鼓励干部走出阴影,提振干部队伍士气;抓干部作风转变,彻底洗清作风陋习,树政府亲民为民形象;抓基层队伍建设,引导村级组织干部、积极分子重树信心,积极投身美丽坛厂建设。这是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坛厂镇党委书记杨炯对坛厂镇从畏难困境中成功突围后语重心长道出的一番心声。

是的,越是在危难时刻,越需要站出来,鼓起勇气去面对,满怀欣喜去奋斗。

坛厂镇就是这样做的!该镇在重树政府形象的艰难历程中,硬是拿出了铁板钉钉的举措。干部有畏难,领导帮助疏。剖思想、绘蓝图、树愿景,卸下思想包袱,甩开膀子追回欠账。作风存漂浮,一脚“急刹车”。

该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出台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系列制度,并开展刹“五风”活动,对部分干部中存在的“走读风、赌博风、衙门风、办酒风、吃喝风”进行严厉整顿。基层组织散,及时疗症结,帮助打开心结,筑牢基层纽带。镇领导干部及时和村级基层组织干部共话语、同思考,帮助村民规划蓝图,理清思路,发展产业。

干部不下乡,群众没主张。坛厂镇镇长何韬说,干部作风转变,就要从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抓起。为此,该镇继续深入开展“下村组,派百名干部走访民情;下基层,开百场会议宣讲政策;下田地,进百户农家扶持产业;下园区,解百件纠纷促进和谐”“四下四百”工程,由镇党政领导班子带队,组成多支群众工作小分队,深入村组,通过召开群众会、座谈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及时梳理归类,分解包保,化解落实。

一年来,全镇领导干部深入村组召开群众会120余场(次),走访群众4000余户(次),收集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问题822件,现已全部落实。

谈起干部作风转变,坛厂镇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301厂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周永富滔滔不绝。他认为,这一年来,坛厂镇有三个变化让人感触很深:一是干部作风大转变,干部访户、蹲点、守夜,工作细致;二是干群关系大转变,沟通多了,从之前的猜疑到现在的亲密,恰似鱼水情;三是负面影响向正面影响的大转变,示范园301厂所在的枇杷村的群众思想观念转变了,就连周边的茅台镇中华、太平一带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影响而转了!

该镇樟柏村七马村民组农民熊登洪说,以前因为园区征地拆迁政策因素,对政府工作的艰辛不甚了解,总是耿耿于怀,曾三次进京上访,还时不时找些“坎坎儿”给政府干部爬。这一年来,政府干部数次跟我交心谈心,成了真心朋友,近期报名纳入了申仁印务公司就业安置对象,等待分批进厂务工,政府还在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现在想来,当初的有些想法还是有点不成熟。

发展为要务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出路。杨炯说,惟有紧紧抓住“工业强镇、旅游兴镇、农业富镇”的这一发展战略不放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发展壮大镇域经济。

抓园区建设是坛厂镇加快发展的重头戏。该镇以坛厂名酒配套产业园区、茅台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不断壮大镇域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创业。

副镇长张兰廷说,园区建设倾注了全镇干部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目前产业园区已入驻产业项目14个,投产项目2个,近期将有5个项目陆续投产。

在该镇新华安置小区,六排整齐划一的安置房初具规模,小区路网基本形成。据了解,为做好拆迁工作,该镇集中规划了安置小区,正逐步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配套设施,把小区打造成为宜居宜商的新型社区。

茅台循环经济科级示范园区,茅台酒301厂一期工程建成厂房7栋,茅台希望小学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枇杷安置小区建设有序推进,小区路网基本形成,已安置农户35户;村民安置小区正在平场。预示着更高更快发展的工业大道——坛厂至茅台一级公路全线开工,其中坛厂段路基和回填工程基本完成。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