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通道”:养老金顶层设计怎么做?

打通“通道”:养老金顶层设计怎么做?

(原题:养老金:“统一”有多远?)

核心提示

■体制内和体制外、机关单位和企业之间,养老金“双轨制”最受关注

■好的养老金制度应该让人们预期到制度的稳定性,从而获得稳定的合理保障

■对进城务工人员而言,解决好城乡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非常必要

“企业退休人员热热闹闹几百元、机关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几千元”——不同群体间养老待遇差,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近日,国务院《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将走出重要一步。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已经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但不同人群待遇差别较大。这种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有多大,怎样才能弥合?

1、制度“碎片化”:改革大敌?

■数据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45%。替代率是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45%意味着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45%,但是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能达到80%~90%,其中,公务员比事业单位还稍高一些。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显示,新农保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720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的中位数为每年1200元,政府或事业单位养老金的中位数为24000元,企业养老保险金的中位数为18000元。

“企业退休人员热热闹闹几百元、机关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几千元”——不同群体间养老待遇差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这就是私人部门的人觉得非常不平衡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直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王延中介绍,“双轨制”形成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按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并与在岗者工资增长挂钩。而企业退休职工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参照的主要是社会平均工资。由此,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逐渐扩大。

“有人做过计算,同样背景、同样学历的两位大学毕业生,分别进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以后的养老待遇相差近一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说。

近年来,尽管中央文件和国务院的工作安排里面都提出要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但改革的阻力仍多有出现。专家透露,受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制度影响最大的是先前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工龄,但由于种种原因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的人群,例如企业的高级工程师。

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然而,由于此次改革方案又人为地增加了更多的“碎片”——事业单位分为三六九等,参加此次改革的事业单位是第二大类中的第二小类,“遭受”改革试点的省市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群体恐慌,最终导致改革停滞。

2、“多缴多得”:好的养老制度啥样?

■案例

北京市的80后国企职工小张,最近算了一笔“养老账”:小张今年25岁,排除工资增长、利息、养老金调整及物价涨幅等因素,假定其工资为2011年度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4671.75元,依据目前北京市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关规定,经计算,小张60岁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为1635.11元,需要16.56年完全领回企业和个人缴纳的54.9万元,此时他的年龄为77岁。而据统计,北京市民平均寿命已超过81岁。

据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已分别达到1829亿元、1150亿元和2303亿元。

“近年来每年的制度收入都大于支出,年增长率平均在20%—30%之间,延迟退休年龄的压力似乎不是很大。但是,中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仅为15年,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退休年龄平均比发达国家晚10余年。长期看,这个制度的财务风险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持续的。”郑秉文指出,为了适应未来人口寿命预期的提高,增加多缴多得的激励因素、鼓励延迟退休并让晚退休的人获得实惠是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近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消息称,2012年,北京市户籍居民预期寿命为81.35岁,比2011年的81.12岁增加了0.23岁,与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齐平。假定小张达到平均寿命,他缴纳的养老金不足以满足其养老需求。由于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增加,如不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支付面临着“不可承受之重”。

“退休后收入比工作时还高的情况,说明了我们国家初次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所以才会‘倒挂’。如果一个社会退休后的收入更高,那人人都期盼着早退休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郑秉文看来,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度与不足都不好,“过度的福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欧洲一些陷入高福利“陷阱”的国家。但是如果对劳动力的保护与社会特质的需求相差很大,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影响消费者信心。”因此,他不主张加大养老金“杀富济贫”式的再分配功能,而是要按照个人缴费的不同,体现“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原则。“一个好的养老制度预期,并不是说人人都盼望早退休。好的制度应该让人们预期到制度的稳定性,从而获得稳定的合理的保障,比如,晚退可以拿到较多的退休金,早退拿到的退休金少。”他补充道。

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13075万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但保障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专家建议,国家应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并相应提高参保对象补贴标准,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同时,尽快实行省级统筹,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和统一管理,让农民养老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