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廷玉:解读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文物

姜廷玉:解读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文物

原标题: 《解读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哪些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内涵是什么?它们的背后有哪些故事?为什么说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金日成首相致毛泽东主席的求援信

1950年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北进,“联合国军”亦开始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军,企图迅速占领全朝鲜。

在朝鲜人民军无力阻止“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的进攻,更难以将“联合国军”赶出朝鲜的危急情况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和副首相兼外务相朴宪永于10月1日联名致信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信中说:

现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我们朝鲜人民解放战争的今日战况是,在美国侵略军上陆仁川以前,我们的战况不能说不利于我们,敌人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被我挤入于朝鲜南端狭小的地区里,我们有可能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美帝军事威信极度地降低了。于是美帝国主义为挽回其威信,为实现其将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之目的,即调动了驻太平洋方面陆海空军的差不多全部兵力,遂于9月16日以优势兵力,在仁川登陆后继续占领了京城。

目前的战况是极端严重了,我们人民军虽然对于上陆的敌人进行了极顽强的抵抗,但对于前线的人民军已经造成了很不利的情况。

战争以来,敌人利用约千架的各种航空机,每天不分昼夜地任意轰炸我们的前方与后方,在对敌空军毫无抵抗力的我们面前,敌人则充分发挥其空军威力了。各战线上敌人在其空军掩护下,活动大量机械化部队,我们受到的兵力与物资方面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后方的交通运输通信及其它设施大量地被破坏,同时我们的机动力,则更加减弱了。

敌人登陆部队与南部战线的部队已经连接一起,切断了我们的南北部队,结果使我们在南部战线的人民军,处于被敌人切断分割的不利情况,得不到武器弹药,失掉联系,甚至于有一部分部队则已被敌人分散包围着。如果京城完全被敌人占领,则我们估计敌人可能继续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攻。如果不能急速改善我们的各种不利条件,则敌人的企图是很可能会实现的。要保障我们的运输、供给以及部队之机动力,则必须具备必要的空军,但是我们又没有准备好的飞行师。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我们一定要决心克服一切的困难,不让敌人把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

“我们一定要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争取朝鲜人民的独立解放民主而斗争到底!

“我们正在集中全力编训新的师团,集结在南部的十余万部队于作战上有利的地区,动员全体人民,准备长期作战。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机,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派朝鲜内务相朴一禹于10月3日将信直送北京,面交毛泽东主席,期盼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决策。

历史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黎民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步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有一幅巨大的历史照片,照片上一队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巨龙般地行进在白雪茫茫的鸭绿江上。这幅照片就是志愿军某部摄影记者黎民同志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幅照片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起,已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标志,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幅全景式气势磅礴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珍贵历史照片是如何拍摄的呢?

1951年2月,志愿军某部奉命从丹东九连城处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接到过江命令后,该部组织人员很快搭起了便桥,有组织有秩序、日夜兼程地从桥上疾速过江。该部政治部摄影组组长黎民奉命带领电影队、文工团在岸边渡口处,为过江部队做鼓动宣传工作。过江部队中一些与黎民熟悉的战友看见黎民脖子上挂着照相机,便情不自禁地说:“黎民同志,趁我们还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给我们拍张照片吧!不管将来我们能否回来,都是个纪念。”黎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觉得有责任把他们的壮举记录下来,便一一为他们拍照。

一天下午,天气变得睛朗起来,江边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银辉。部队还在继续过江,一会儿,只见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所诞生的某红军团开始踏上便桥,列队过江。望着那戎装严整,逶迤前行的铁流,黎民来了灵感,感到仅仅从各个侧面拍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努力抢拍一幅全景式气势磅礴的志愿军过鸭绿江的照片,这样才能为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留下一个不朽的见证。在这样一个意念的驱使下,黎民迅速地选好拍摄位置,并麻利地调好焦距、光圈、速度,然后举起相机,将镜头稳稳地定格在巨龙般蜿蜒的正在过江的志愿军队伍,就在那“龙头”刚刚踏上朝鲜的三千里江山,而“龙尾”还逶迤在祖国的瞬间,黎民激动而庄严地按动了照相机的快门,在鸭绿江边记录下了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时刻。照片的远景,是朝鲜新义州深灰色天空下绵延起伏的群山和岸边的村庄田野,近景是新中国安东(今丹东)市散发着亲切气息的国土,而连接远景和近景的中心画面是长长的一队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正肩负着中朝人民的希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进在白雪皑皑覆盖着的鸭绿江上。整个画面开阔壮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黎民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一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使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部队过江后,黎民将这幅照片的底片小心翼翼地包好,寄往解放军画报社。不久,黎民就收到了解放军画报社采用的通知和小样。这幅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同周巍峙谱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起发表在1951年第4期《解放军画报》的扉页上,同时荣获了志愿军总部二等奖。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立后,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被军博收藏,并陈列在“抗美援朝战争馆”里。由于它全景式气势磅礴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貌,因而被陈列在突出的位置,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象征性标志和永恒的见证。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