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用诗歌形式对公文作出批示,在古代虽不多见,但也并非独此一例,《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诙谐六》就写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唐朝的裴谞是个性格开朗,为人风趣,平素喜欢开玩笑的人。他做河南尹期间,有人送来一封公文,误将投送地址书写在信封的反面,裴谞拆阅时,天性风趣的他忍不住想开开玩笑,就在来文上批示说:“这畔似那畔,那畔似这畔。我也不辞与你判,笑杀门前着靴汉。”然后将它交给在门外等着回信的走脚送信的汉子,要他将其送还给本人,那汉子看后也笑疼了肚子。又有一次,两位妇女因为争夺一只猫而到裴谞那里打官司,她们两人虽然分别写了状子,但状子内容却一模一样:“若是儿猫儿,即是儿猫儿;若不是儿猫儿,即不是儿猫儿。”意思是:“如果是我家的猫,那么就是我家的猫;如果不是我家的猫,那么就不是我家的猫。”裴谞还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有趣的状子,于是放声大笑起来。笑过之后,即在状子上批示道:“猫儿不识主,傍家搦老鼠;两家不须争,将来与裴谞。”意思是:“猫儿认不得主人,跑到邻居家捉老鼠;两家都不要争了,就把它送给我裴谞。”然后,裴谞就让人将猫儿抱回自己家里,两位妇女也真的不争了。 裴谞这两份十分有趣的批示,决不是好事者的虚构,而是确有其事,因为《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三将其全文收录下来了,题目分别是《判误书纸背》和《又判争猫儿状》。 简单有趣的公文批示,结果却成了诗篇而被《全唐诗》收录,将其称为“公文诗”,是可以的。 另外,借用诗歌这一形式对君主进行劝谏,也为古代不少臣民所使用。据《解文毅公集》卷五《奉敕题虎顾彪图》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有一次叫翰林学士解缙为一幅《彪虎图》题诗,图中画的是一只大虎领着几只小虎,相互亲昵。解缙思考再三,于是挥毫写了这样一首“题画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解缙为什么要这样题写?原来朱棣的三个儿子中,二儿子朱高煦“靖难”中随军征战有功,与一批武臣往来甚密,一心要夺嫡,朱棣也有废长立幼之意,所以解缙很想借此机会进行劝谏。朱棣看了,果然很有感触,便命令夏原吉去南京迎回太子朱高炽,太子地位最终得以稳固下来。朱高炽即后来的明仁宗。 应制诗多半是无聊的应景文字,但解缙作这首诗,却因为懂得风雅的真正含义,饱含劝谏的深意,其意义和效果自然完全不一样。 另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四记载,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九月,前秦符坚与群臣饮酒,约定每人都要喝得醉倒为止,为此特命秘书监朱肜为酒正予以监督。秘书侍郎赵整特意作了一首《酒德之歌》,进行劝谏:“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旗),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意思是:“地上设有酒泉郡,天上垂下酒量旗。杜康善酿美酒,仪狄知道酒能亡国。殷纣因酒丧邦,夏桀为酒亡国。前人的教训危害,应该成为后人的鉴戒。”符坚见了十分高兴,要赵整将其书写成条幅,作为戒酒之歌挂在大厅里。从此以后,前秦朝廷举行宴会,饮酒都能按照礼节,每人不超过三杯。 诗能打动人,它的作用也太大了。赵整这首《酒德之歌》和解缙的《奉敕题虎顾彪图》五言绝句,自然都应该把它们当成二三十字的公文来读。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