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重要手段,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财税金融改革?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入增幅下滑的背景下,应如何更好地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营改增”对我国当前财税体制改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意义。
“营改增”倒逼财税体制改革,未来要推进资源税、房产税等改革
随着“营改增”试点逐步向全国各地和全部行业扩围,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随着“营改增”试点范围的扩大,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稳妥推进“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推开。二是调整政府间财政体制安排,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三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还要完善预算收支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透明性并提高其绩效水平。
近中期来看,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
进一步通过“营改增”改革,消除服务业发展的重复征税因素,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分步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积极研究推出环境税改革,理顺基础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节能降耗形成长效杠杆机制。适时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构建地方税体系。推进个人所得税分步走向“综合加分项扣除”模式的改革,即把工薪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也综合纳入超额累进税率的调节范围,并针对家庭赡养负担等因素的不同情况作出专项扣减。积极推进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经济形势专家谈】进入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呈下行态势。GDP增长率一季度为7.7%,较上年四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二季度为7.5%,较一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但综合分析,在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之后,未来经济增长将趋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仍然存在
我国经济除了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较大波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以上(见右图)。其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而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因而我国经济增长不会“硬着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