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普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有所上浮。”北京某银行审批贷款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对贷款这个问题,银行都是根据风险来定价,而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利率不可能降低。
“不过,银行在大企业贷款中争夺话语权会越来越小,因此也会放下身段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从这个角度说,对于中小企业是利好。”这位负责人说,长远看,政策还是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的。
“贷款本来就是稀缺资源,低利率的贷款资源更是稀缺。”河北一家小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这种小企业能拿到贷款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想‘打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利率市场化绕不开,在迈出贷款利率限制这重要的一步后,接下来的关键一步,就是创造条件,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的限制。
“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还将倒逼其他改革。比如,能否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以适应利率完全市场化后的金融监管。这恐怕是政府经济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匡贤明说。
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平环境在哪里?
在温州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千余名员工的企业主一年辛苦利润不足百万,而他太太在上海投资了几套房产,8年间获利超过3000万元。
“老公辛苦一年忙,不如老婆一套房”。前几年这样的利益导向让大量资金“弃实趋虚”,有多达数千亿的民间资本长期游离于银行体系外。
“弃实趋虚”,隐患极大。首先会挤压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最终必然是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丧失;而炒作必然制造泡沫,一旦破灭,大量资金灰飞烟灭,带来巨大社会风险。
央行公布的5月份统计数据显示,至当月末,广义货币(M2)达104.2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12万亿元。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银行缺钱,企业贷不到款呢?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信贷结构出了问题,流入实体经济领域的贷款很少。目前存在着“货币空转”现象,未来货币政策将稳中有紧,降息、降存款准备金可能性很小,需去杠杆、挤水分。
而作为能让经济畅通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事关中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和质量。
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拿不到钱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公平的市场环境纵容了资本远离实体经济。因此,现在亟须要做的是用政策杠杆调节,缩小行业间利润的差距,让做实体经济的有合适的投资回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核心原因在于资本是逐利的,哪里回报高就会跑到哪里。
“资本之所以流向房地产等领域跑,是因为这些领域回报率高,而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领域的许多企业不景气,产能过剩,风险比较大。”
面对这样的困局,李佐军认为,一方面应将房地产、理财等投机领域的过高利润降下来,而另一方面,要将实体经济回报率提高上去,这样资本才会流入这些领域。
“所以,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实体经济中的企业能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投资回报率,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李佐军特别指出,在房地产、基础设施、金融这些领域,都有垄断因素在其中,获得的特权自然比较多,而实体经济中的很多企业都属于竞争性行业、中小企业,他们获得“特权”的机会比较少。如何打破垄断,消除特权,营造公平的竞争条件,这是让资本流入实体经济的重要前提。
“稳增长必须依靠企业,特别是有效率有市场竞争力的非垄断企业。为了企业有更高效率的产出,应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企业减轻税收等负担和融资成本。”李佐军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