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消费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郑新立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务院就发布了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加快第三产业的会议。20多年过去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现在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43-4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而全世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水平是62%,发展中国家是50%。也就是说我国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16%。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税制不合理。第三产业实行营业税,工业实行增值税。营业税的税负比增值税的税负平均重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一个原因是受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过去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把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算作是物质生产部门。国民经济统计里面只统计这五大物质部门的生产,称为工业总产值或者社会总产值。第三产业不统计,因为传统认为第三产业不创造利润,不创造价值。这个理论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有一些地方政府一说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工业项目,对第三产业长期重视程度不够。第三产业用水、用地、用电的价格都要比工业贵得多。大量第三产业是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户,原来把月营业额5000元作为对小型、微型企业税负的起征点,前两年在各方的呼吁下政策改变了,把起征点提高到20000元。这看起来提高的幅度很大,但是实际上按照销售利率10%来算,一个月销售20000元的纯收入才有2000元,在这个标准开始收税,比居民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3500元还低1500元,就导致民众创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一个国家要有发展前途,关键看是否重视群众性创业,鼓励创业,为小企业的发展、微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所以我国去年已经在十个城市进行第三产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主要在交通运输业、物流、科研等行业铺开,效果非常明显。如果这个改革能够尽快在全国推开,在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推开,第三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如果通过第三产业的税制改革,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就会由现在的34%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0%,可以创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样消费自然也就增加了。
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劳动力和资本潜力
除了要进一步激发消费的潜力和第三产业的潜力,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潜力。
除了要进一步激发消费的潜力和第三产业的潜力,郑新立认为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潜力。
在创新方面他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时间里,我国各级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投入比例已占GDP的1.89%,接近目标值2%。尽管发达国家一般都在3%以上,最高的瑞典达到4%,第二的芬兰达到3.9%,1.89%并不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科研投入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投入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其中一个标志就是申请专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去年在国内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专利方面,2010年美国申请了20000多项,我国申请了8000多项;到2011年,美国申请专利数量基本上没变,我国却增长了20%以上。如果按这样的相对比例关系发展下去,到2015-2016年,中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就有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
现在创新这方面还有两大潜力有待发挥。一个是国有企业。现在民营企业申请的专利占整个专利申请量的67%,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动作慢一点。值得高兴的是,国资委在去年发布了《关于发挥国有企业在自由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的若干规定》。这个文件最大的突破就是提出把国有企业创造的技术成果列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范围之内。相信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真正一些行业性的技术,还是国有企业才能担当重任,例如大飞机、航天航空、高铁技术等,民营企业干不出来。国有企业登上自主创新的舞台,担当起主力军的潜力很大。
第二大潜力是高校。前年,全世界的高等学校按照申请专利的数量进行排名,前50名里没有一所中国高校,美国则有30个,可见中国的大学跟美国大学在创新能力上差距很大。关键就是改革教育体制,引入竞争机制。现在一个好的势头是,根据计算,到2015年我国大学招生就要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到那个时候,我国的大学招生就是学生挑学校了,有一些学校可能因为招不来人自己关门。有了这样的竞争机制,我国的大学才有可能变成一个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