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寒潮过后的石头城刚现一丝暖意。
早上8点,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军事思维学学科带头人、62岁的博士生导师严高鸿缓步走进教学大楼,为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作最后评判。
本来,南京军区八一医院医生已和他约好,要在今天对他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
就在前几天,4名博士生将各自的论文提纲交给导师。严高鸿白天忙繁重的学报工作,晚上批阅学生们送来的近10万字的论文提纲,每天都要熬到深夜。
整整两个小时,他端坐在会议桌前,凝神细听每位学生的论文陈述,不时记下自己的意见,并对博士生刘大勇的论文内容进行长达15分钟的点评……
10时30分许,严高鸿始终昂起的头突然低垂下去,呼吸变得异常急速。虽经两个半小时全力抢救,但他还是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岗位。医生在诊断书上写道:心源性猝死。
闻讯赶来的老院长扑在他的床前号啕大哭:“高鸿啊,你是活活累死的呀!”
在整理导师遗物时,科研部副部长朱东来抱着最新一期学报大样,泪流不止——几十万字的文稿,经他修改的文字达1/3。
身兼学报主编,严高鸿对自己的刊物提出的要求是“不错一个观点、不错一个标题、不错一个字”。靠着严谨的治学精神,他领导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先后获得“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提名奖”、“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
早在2008年4月,严高鸿就到了退休年龄,因为教学和科研需要,组织上特批他将退休年龄延长到2011年4月。
作为南京政治学院最早的两名博士生导师之一,这些年,他多次谢绝地方的高薪聘请,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13门精品课程,每年授课达220课时以上。
面对人类大规模开发自然引发的生态危机,他对传统教科书中关于地理环境的理论进行反思,在《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文中首次提出“不断纳入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环境作为生产力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生产力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在哲学界、社会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命名为“严高鸿命题”。
为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他和毕文波教授创造性开展军事思维学学科建设,在全军院校率先开设《军事思维学》、《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当代大国军事战略思维研究》等课程,主持完成了全军院校重点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军事辩证法》。依托这一学科,他们已培养20多名博士研究生,向部队输送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南京政治学院由此成为我军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思维学的主要基地。
他相继主持6项国家、军队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出版著作和教材16部,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届“军事科学版精品名著”奖,与人合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一书,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2008年,严高鸿荣获“第二届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
生前,严高鸿最爱说的一段话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让浮云遮望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遗憾而去。
一生俭朴的严高鸿,乐意拿出积蓄帮助经济困难的自费研究生交学费,就是不肯往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直到离开人世后,家人才给他穿上那件为他买了两年、他最心爱的羊绒衫。
几天前,他曾深感愧疚地对老伴说:“还有4个多月我就正式退休了,到时候咱们买辆车,我好好陪着你看看祖国的名山大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