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为众:扶不起的欧洲(2)

朱为众:扶不起的欧洲(2)

当然,这里还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法国人一向讲究享受生活。笔者曾聘用过一位法国助理,她因到美国观看奥运会时陷入一场异国恋而移居美国。在她看来,美国和法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法国,人们工作是为了生活,在美国,人们生活是为了工作。美国人的工作近乎疯狂,我真的是无法理解!”最终,这位法国女孩还是说服了她的未婚夫随她去了法国。

尽管法国人的民族情感受到了“灰熊”的极大伤害,全民愤慨,但私底下,很多明智人士还是承认“灰熊”的言语是良药苦口利于病。笔者近期在欧洲度假时与几位法国朋友小聚,当我问他们对“灰熊”的看法时,有一位朋友说得很有意思:“没有人喜欢这个美国佬,但是很多人希望再多几个这样毫不留情的‘灰熊’,法国需要唤醒服务。”

其实,就连法国政府本身也开始居危思变。2012年底,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收到了一份由他任命的专家团队提供的关于法国竞争力的调查报告。该专家团队的任务是就改善投资环境和深化投资、支持和推动创新和研发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加强法国跨国公司和国内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奥朗德收到的这份报告可谓是一份对法国工业衰落“情况严重”的诊断书。它聚焦病根,称社会党政府应该在两年内把优厚的社会福利带来的高昂劳动成本削减300亿欧元,改变法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脱钩状况。领衔专家团队、德高望重的法国商业领袖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前首席执行官路易·加洛瓦(Louis Gallois)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国正面临一场信心危机,而这份报告提供的处方就是对法国竞争力和信心的电击疗法。”回头看时不难发现,次贷危机、房地产危机、股市危机,还有零售业的危机,无一不是不同领域里的信心危机。但是当一个国家面临信心危机的时候,其带来的摧毁力将是灾难性的。

欧洲低迷病根凸现

其实法国的问题只是欧洲经济低迷的一片秋叶,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一个欧洲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只有在它们和美国跨国公司打交道时才能体现出群体特征和地域特征。5月21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标题一语中的:《怎样在意大利裁员?等待,等待,更多的等待(How to Cut a Job in Italy? Wait, and Wait Some More)》,道出了跨国公司在意大利办厂的百般无奈。

2012年,由于销售下滑,美国家用电器巨头惠而浦(Whirlpool)在本土关闭了一家1000人的工厂,整个过程历时大约8个月,不可谓不高效。然而,同样是惠而浦,它在意大利关闭一家500人的工厂,竟然来来回回拉锯了三年之久。惠而浦原本的打算是让工人接受提早退休计划或是根据意愿将他们派遣到欧洲其他的工厂。三年过去了,这家工厂依然拖泥带水,没有彻底关闭。

在美国本土乃至绝大部分国家,随着销售季节的淡旺调整生产时间根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这事到了意大利就没那么容易。惠而浦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附近的一家电冰箱厂想让工人在夏季加班生产电冰箱,可是谈判困难重重,好不容易才达成部分协议,而一到冰箱滞销的冬天,工厂按部就班生产的电冰箱则只能躺在仓库里睡大觉。估计海尔的张瑞敏去了一定会被气出心脏病来。惠而浦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洗衣机厂轻而易举地将生产线由滚筒式改为波轮式;可是到了欧洲,其根据市场需求要将电冰箱生产线改为微波炉生产线的计划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理由是“合同不是这么写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