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为众:扶不起的欧洲(3)

朱为众:扶不起的欧洲(3)

由于及时调整生产能力,惠而浦北美的销售利润、利润持续上升,而惠而浦意大利却是年年亏损,对比显著。金融危机袭来之时,惠而浦在美国关厂裁员,几年中裁员超过1万人,这些断臂之举帮助公司渡过难关,为经济复苏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不过在欧洲,惠而浦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整体裁员不到4000人,关闭一家工厂往往要拖上两三年时间。甚至在欧洲最有效率的德国,惠而浦在提高效率的尝试失败后也不得不决定把大号洗衣机迁往北美生产,可就此展开的谈判竟然拖了两年之久。

惠而浦并非特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跨国公司往往在本土得以顺利执行紧缩计划,该裁员的裁员,该关厂的关厂,该减薪的减薪,但是它们在欧洲却遇到了劳工保护的种种阻碍。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和矿用设备生产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发现公司在比利时一家工厂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奇高,即使是花巨额运费将在其他国家生产的设备进口到欧洲,还是比在欧洲生产更为划算,然而,关闭这家1400人工厂的计划却遭到了工会和当地政府的强烈反对。同样,因为销售低迷,汽车巨头福特预计2013年将在欧洲亏损20亿美元。无奈之下,其决定在今后两年内关闭三家在欧洲的工厂。不曾想,福特要关厂的消息引发欧洲政府官员的强力批评,甚至导致了当地民众的暴力抗议。企业成了就业的保证机构,可是企业卖不出货哪里来的钱发工资?

惠而浦首席执行官杰夫·费蒂格(Jeff M. Fettig)坦率地批评欧洲在削减费用方面是“世界上最慢的地方”,“工人工资高、严格复杂的劳工保护法、裁员带来的高度政治敏感和已经居高不下的双位数的失业率,使得企业很难真正按照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能力”。对此,意大利总工会(CGIL)负责人振振有辞:“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太大,如果跨国公司大批裁员,我们很难为失业的工人找到工作,所以我们当然坚决反对大批裁员。”眼下这家工会正与150多家公司就裁员进行谈判,涉及员工人数高达15万之众。企业饮鸩止渴的结果可想而知,卖不掉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造成库存,积压资金。

细细阅读美国跨国公司近期的财务报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北美市场销售利润普遍向好,但是公司整体业绩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欧洲市场拖累,施乐和IBM都因为受累欧洲市场,2013年一季度的业绩均未达到预期。欧洲经济迟迟未能复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就在于欧洲一向引以为豪的社会保障和劳工保护体制。对比欧美两地的体制,前者重在把蛋糕切匀,后者强调把蛋糕做大。两者其实都不错,关键是找到平衡点。

金融危机后美欧经济体复苏的不同结果和美国跨国公司在两地的不同遭遇,比以往更为清晰地呈现了社会福利和劳工保护这把双刃剑“伤人”的另一面。笔者两年前在奥地利度假时住在一家私人酒庄里。店主本人曾在美国生活和创业多年,当问及他对在欧美两地生活和工作的对比感受时,他回答说:“我要是年轻点,还是希望留在美国。那里的人勤奋,愿意努力工作。在欧洲,社会制度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懒汉。你看我这里的一位服务员干了没多久就辞职了。因为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月,到手的钱不比失业金多多少。不过,我现在年纪大了,还是在奥地利好,我不能工作一辈子吧?这里的福利好,有保障啊!”说实话,笔者当时闻此言非常惊讶,一是很少在欧洲听到对美国的赞赏,二是此公一番话揭示了一对矛盾:作为一个企业主,他抨击奥地利的商业氛围,可是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公民,他又希望得到无忧无虑的保护。如今回头看,他的这番话似乎是对欧洲经济体复苏脚步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最好诠释。

最近,很多摩拳擦掌要去欧洲“抄底”的中国企业家询问笔者的看法,在笔者看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过,没有打虎艺,不敢上山冈;没有擒龙术,不敢下深渊。要去欧洲抄底容易,抄底后要把企业做大做强,难!光有暴虎冯河之勇是远远不够的,光有魄力和钱也是不行的。打虎擒龙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那里的山有多高,渊有多深。美国的跨国公司尚且在欧洲步履维艰,没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中国企业更是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