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五个三”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梁平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实施“五个三”新举措,在实践中创新方法,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保证了“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
(一)开展“三项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全县通过“三项教育”活动,党员干部从政行为得到规范,思想境界明显提高。
1.党校课堂学习“三项教育”,理解透彻。县乡党校通过邀请重庆市专家教授专题培训、县委党校教师组成宣讲团到机关、乡镇(街道)宣讲等形式,对党员干部等进行“三项教育”全覆盖轮训。通过轮训,党员干部和职工对“三项教育”的内容有了系统、透彻的理解。
2.文艺汇演宣传“三项教育”,影响广泛。为使“三项教育”更加广泛的深入人心,举办了以“慎终追远,缅怀先烈”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清明”红色诗会;“永远跟党走”--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型文艺演出;“我爱您,亲爱的党”--庆祝“五四”青年节文艺演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和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创作了反映“三进三同”的梁山灯戏《相亲》,反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友谊的故事《薄一波和陈冠峨的友谊》,反映梁平县模范人物的小品《邓平寿的故事》,反映取得伟大成就的舞台剧《光辉岁月》。一名领导干部在看完演出后,发出由衷地感慨:“一个党的干部境界高不高,命运好不好,关键看他能否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如果他做到了,就会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下获得高境界,实现大理想。”
3.主题活动践行“三项教育”,体验深刻。全县集中两个月开展“三项教育”活动集中体验。一是开展革命教育活动。组织了“颂歌献给党”社区红歌赛,社区居民2万余人参加比赛。举办了“颂歌献给党”万人红歌会,覆盖全体机关干部、社区居民、企业工人、学校师生、部队官兵、群众文艺团体。开展了10场“柚乡先锋”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受众6000余人。发动2.5万名党员,重走了红军路。二是开展“走进群众、感受民生”活动。2622名机关党员干部到生产车间、建设工地、市政环卫、服务窗口等苦、累、脏、难工作岗位参加劳动,主动捐款为困难群众捐赠电视机933台。三是开展警示肃廉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到重庆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到万州参观职务犯罪展览,到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廉政文化作品展,观看廉政晚会和反腐倡廉教育片,加强了警示教育,筑牢了思想防线。通过这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使“三项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工作,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奉献、干净干事,以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二)落实“三项制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深入落实“三项制度”中,梁平县委着力构建了乡镇(街道)村社区“三联”机制。
1.点对点直接接访群众。将过去习惯的“层层反映问题、层层解决问题”转变为“乡镇(街道)村(社区)联席综合接访、一步到位综合诊治”,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村(社区)干部每逢赶场天在场镇集中地段“摆摊设点”接访群众,并在“党群连心卡”上印上乡镇党委(街道)主要负责人、驻村干部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联系方式,保持通讯畅通。
2.线连线拉网走访群众。全县33个乡镇(街道)划线分成2917个小组,由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带队,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社区)“两委”成员参与,每月定期在居民点召开院坝会,仅去年1-8月,全县就召开院坝会20936次,参会群众达到62.8万人。梁山街道东山村1村民在开完院坝会后感叹到:“今天这个会,一个一个的讲,一条一条的解释,比在桌在上打‘84’(川牌)还过瘾!”如今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走访团院坝会已被广大群众亲切的称为:“梁平心连心服务团”。
3.面对面重点反馈群众。全县341个村(社区)设立了纪检信访岗和监督岗,成立便民利民服务代理站,制定便民利民服务流程及工作制度,公开了服务内容,实行“一站式”办公,“一门式”服务。大观镇安乐村村民严其权在向镇综治办反映有人乱倒垃圾后,在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接到了书记、镇长、分管领导、村书记等4个人的电话办理反馈回复。
(三)推进“三项活动”,增强了机关的为民服务效果。为让干部放下架子、走进农家,梁平县委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进“三项活动”。
1.“三进三同”知民情。全县从突出考核重点、随机确定考核时间、评议考核形式、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四方面强化了“三项活动”的绩效考核机制。县教委还创新了用“三心”关爱特殊群众的“三进三同”活动。一是用“孝子心”,当好孤寡老人的孝顺儿女。逢年过节必去看望或电话问候,生日必到场祝福慰问,生病必去关心照顾,每周电话问候一次或每月去同住一次。二是用“父母心”,当好留守儿童的“父母”。按“七个一标准”关爱留守儿童,即每周辅导一次作业,每月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谈心、了解一次在校表现情况,每学期资助一批学习用品、陪伴过一个有意义的双休日,每年帮助学会一项生活技能,每逢传统佳节送一次关怀。三是用“公仆心”,当好困难群众的参谋。教委80后干部雷华俊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为“穷亲”家的山羊治好寄生虫病,深受群众好评。
三年来,全县6000余人次参加“三进三同”,累计走访群众近1万户,撰写调研报告、党性分析、民情日记、发展规划3万余份,解决问题近5000件,引进项目200余个,落实资金3200余万元。
2.“结穷亲”解民难。在“结穷亲”活动中,市管领导干部、县管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干部、大学生“村官”分别联系5、4、3、2、1户群众。全县从三个方面确保“结穷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县委书记李志雄到距县城60公里外的虎城镇张玉高家与村民一起在玉米地里除草、在柚子林里浇水施肥,劳动回来,与主人一起煮饭烧菜,晚上一起共话劳动的辛酸甘甜成为佳话。2010年春节,全体县级领导把“穷亲”接到城里吃团年饭,参观新区建设,共话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共谋来年生产。二是各行各业倾情帮扶。通过教育部门“为留守儿童当家长”,卫生部门“为村民健康当保姆”,民政部门“为孤残老人当孝子”,农业部门“为万元增收当参谋”,信访部门“为化解矛盾当法官”,窗口行业为“树立先进形象当标兵”,执法部门“为服务百姓当雷锋”等一系列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活动的开展,党员干部真正在“听民声、解民忧、化民怨”中融入基层、亲近农民。农委职工陆廷江每月定期为“穷亲”唐廷忠送去帮扶资金200元,帮助“穷亲”实现年收入2万元。“穷亲”专还送来感谢信:“党安排的‘亲戚’比兄弟姊妹还亲!”。三是部门乡镇捆绑结对。全县安排68个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城乡统筹“双百结对”活动,将帮扶成效纳入工作目标综合考核。广大党员干部经常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很多群众发自肺腑地说:“密切联系群众的共产党又回来了,跟我们接上了地气”。县交通局筹资帮助铁门乡硬化了场镇公路,商务局筹资为32个乡镇建起了规范化农贸市场,县农委帮助礼让镇引进企业10个,带动1万余农户实现万元增收,1000余户“穷亲”脱贫。
目前,全县结穷亲21001户,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全覆盖、干部职工全参与、建卡贫困户全结对”,提供脱贫致富项目3090个,解决问题8987件,资助钱物894万元,帮助近1万人就业再就业。
3.“大下访”化民怨。全县建立了“工作围绕群众转、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机制,坚持“点、线、面”立体式走访,把触角伸到千家万户。“点”上做细。在走访中,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做到进门一张“表”,出门“一张联系卡”,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聚奎镇党委书记赵洪越接访中了解到聚奎村9组村民李美双因无钱做截肢手术有轻生念头,便多方化缘筹资1万元,组织委员胡苹请在县医院当外科主治医师的哥哥为其主刀,按最优惠政策减免相关费用,挽救了1个鲜活的生命。 “线”上延长。积极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信访网络,成功化解了一大批积案。多方筹资解决了数百名贫困学生入学难、紫龙水库滑坡地段近百户群众住房难、川气东送工程蟠龙段上千名村民饮水难、破产企业5000余名退休职工医保难等突出问题,跨越20多年近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等重大信访积案终结。“面”上拓宽。下访人员从机关干部拓展到事业单位职工。聚奎村党总支书记谢林富说:“‘三项制度’使老百姓的事变大了、变重了,干部的官架子变小了、变没了,群众与干部的心更近了、更紧了。”
(四)实施“三万计划”,充实一线的群众工作力量。县委以“热爱农村、融入农村”为主题,以“人在村、心在村、工作成效体现在村”为要求,全力实施“三万计划”,积极推动人才、技术、管理“三下乡”。全县298名大学生村官、316名驻村干部、244名“三支”人员,用智慧和汗水将“三万计划”变成助推发展的惠民工程。
1.与助推新农村建设相联系。选派人员深入农家院落,与农民群众聊家常、讲政策,结合自己的特长出点子、谋措施,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活力细胞”。县公路局下派的驻村干部周武轩,帮助安胜乡争取项目资金166万元,硬化公路36公里。县土肥站支农人员游国玲帮助明达镇建设“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土地吃上“营养餐”,实现亩增稻谷近200斤。“三万计划”实施以来,选派人员举办各类培训25万人次,引进项目378个,争取资金3760万元。
2.与夯实农村基层党建相联系。选派人员中下乡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11人、书记助理18人、主任助理123人、村文书2人、兼任本村远程教育操作员等其它岗位142人,极大地充实了基层组织工作力量。县文广新局下派的驻村干部郭丹,帮助所驻村引进一批图书光碟和便民健身器材;组织群众开展“唱读讲传”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三万计划”实施以来,选派人员共帮助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9个,帮助完善党务管理制度20余个,健全党建档案资料1300余卷。
3.与锻炼基层干部相联系。选派人员以实践为师、以群众为师,在基层一线经受锻炼,积累经验,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很多选派人员如是说,“从走进基层到融入基层、服务基层,这一过程不仅磨练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丰富了基层工作经验,而且转变了工作作风,灵魂也经受了一次洗礼”。在近一年多的县管领导干部调整中,15名驻村干部和4名“三支”人员通过公开选拔和“一推三考”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五)推行“三维考核”,端正了各级干部的执政理念。梁平县推行了以“工作实绩,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为主要内容的三维考核。
1.工作实绩靠算账。考核体系由1个综合考核办法和45个单项考核办法组成,工作实绩用50余个部门提供的权威统计数据,一笔一笔加权算账评绩,实绩权重占考核总分的54%。重点加强对县委、县政府工作要点,《县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综合考核指标,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任务,以及群众衣、食、住、行、用和“民生十一条”落实情况的考核,引导干部沉心静气干实事、造福人民重实绩。
2.干部形象看测评。民主测评分三个层面给干部打分“画像”,一是上级测评,即县级领导对乡镇、部门的测评;二是下级测评,即单位职工、服务对象和“两代表一委员”的测评;三是平级测评,即乡镇(街道)与县级部门相互测评,三种测评加权计算民主测评得分,每年参加民主测评的干部群众近5000人。这种测评办法,迫使各级干部将对上负责、与平级协调和为下服务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了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保证了政令畅通与步调一致。
3.执政效果问民意。与市委民调指标无缝对接,将干部的职责任务,转化为老百姓能直接感知评价的家庭收入、医疗社保等13项指标,采取电话问卷、入户访谈和会议调查三种方式,样本量达常驻人口的2‰(乡镇样本不足20人的补足20人),民调结果占考核总分的23%,直接与班子及其成员考核奖惩挂钩。民调要求群众以切身感受反映干部的工作成效,促使各级干部树立起两眼向下、服务群众、造福人民的鲜明导向。
梁平县坚持把实绩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2010年,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乡镇(街道)、部门分别给予工作经费奖励。倒数后三名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被诫勉谈话,并通过电视向全县作整改发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