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是立场问题(2)

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是立场问题(2)

主持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是一次历史角色的转换;在经济相对贫困的条件下执政到经济相对繁荣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也可以说是一次历史角色的转换。角色转换了,立场要不要转换、能不能转换?

毕京京: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确实是一个重大变化,但这只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利益的方式和基本条件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价值目标没有变。因此,无论角色怎样转换,无论历史条件怎样变化,我们党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都不能变。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是人民利益实现最好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大的时期,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我们党的政治立场是群众立场。对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我们不回避。但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就歪曲党的政治立场。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问题、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历史螺旋式上升的表现,不代表我们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出现偏差。现在党中央采取多种重大措施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没有变。

张彬: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的群众立场非但不能转换或弱化,而且更需坚持和强化。这是因为:一是从无权的在野地位转变为有权的执政地位,容易使党员干部自以为高高在上而脱离群众;二是从血雨腥风、艰难困苦的环境转变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容易使党员干部成为灯红酒绿的俘虏而脱离群众;三是从迫于外部压力形成的生死相依的干群关系,转变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干群关系,容易使党员干部淡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观念;四是年轻党员干部大多数缺乏实践锻炼、缺少与基层群众同甘共苦的体验,客观上使他们不易产生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而导致脱离群众。有位老一辈领导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这一代人是不会忘记群众的,有人忘了也会想起来;但是,以后的人就难说了,他们忘记了群众,也不容易想起来。今天重温这段话,非常值得警醒。

主持人:毋庸讳言,现在有的同志群众立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有个别党员干部这样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把党和群众对立起来。少数人的立场错误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

毕京京:这种说法,是完全违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立场的。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其他服务对象。少数人的立场错误,鲜明地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对这些问题,要动真碰硬、敢于交锋、触动灵魂。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深层次原因。比如,制度方面的原因,即我们现在的根本制度虽然比较完善了,但一些具体制度的设计,特别是政绩考核、选人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容易让一些领导干部形成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的错误倾向,以致将二者对立起来。

吴杰明:这些年来,少数党员干部在立场问题上出现严重偏差甚至根本性错误的现象,的确时有所见。比如,有的对“党员干部、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这个定位提出质疑和驳难;有的认为“党应当有自己的独立利益”;有的在讨论修改法律时,提出所谓“人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等等。更有甚者,有的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大搞以权谋私,损害人民利益。对这些现象,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坚决予以纠正。

张彬:据悉,“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之类的雷语,已作为考题进入有的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试卷。这本来是个基本常识,竟然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中真的成了一个问题,说明一些人对我们党的认识确实不够清醒。在一些党政官员中,除了这种“党群对立思维”外,还有几种思维也须警惕:如,“父母官思维”,即把自己看成是“父母”,把群众看成是“子民”;“替民作主思维”,觉得老百姓只要跟着走就行了,至于怎么决策,不关你的事;“对手思维”,近年来,在维护社会稳定过程中,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把处于矛盾纠纷中的群众当成“假想敌”。这些思维所反映出的立场错误,或割裂了党群利益共同性,或颠倒了人民群众与党政官员的主仆关系,对党的形象和事业危害极大。究其原因,是这些人不懂党性,丧失党性。

责任编辑:徐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