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同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群众意识淡漠直接相关。我们党历来提倡党员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早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全党必须警惕“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多次强调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但现在仍有个别党员干部把党性挂在嘴上,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人生旨趣庸俗败坏,精神世界空虚堕落,把手中的权力当作实现奢靡享乐生活方式的手段,除了奢靡享乐和谋取私利之外不知还有什么更高的人生追求。有的党员干部特权思想比较严重,对超出规定的生活待遇安之若素,对人民疾苦则麻木不仁,缺乏最起码的感知和体认。总之,奢靡享乐之风是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不相容的,是“精神缺钙”和低级趣味的表现,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同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创造活力被空前激发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加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喧嚣浮躁的气息,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价值迷茫、心灵空虚,这些都为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温床。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公款消费等滥用公权力行为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制约和监督,廉政文化建设还显薄弱,这些都助长了奢靡享乐之风的盛行。
肆虐全球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助长了当代社会的奢靡享乐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讲,奢靡享乐之风是一种席卷全球的“社会病”。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批判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建立在新教伦理基础上的传统合法性,它鼓励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倡导奢靡挥霍而不是节俭。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赋予无节制的消费以个人成功、社会进步的正当性意义,鼓吹“奢靡享乐有助于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等错误观点。这直接导致奢靡享乐之风的盛行,导致传统美德和超越性价值的式微,导致当代西方社会面临深刻的历史文化危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消费主义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甚嚣尘上,也深深影响了我国城乡社会,使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沦为它的俘虏。
奢靡享乐之风还植根于人内心深处无止境的欲求和虚荣、炫耀心理。老子曾劝导世人“去甚、去奢、去泰”。寥寥数语,知易行难。古往今来,试问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真谛,在恬淡中品尝生活的韵味?人不仅容易沦为无止境的“绝对欲求”的奴隶,往往还受源自人际比较的“相对欲求”的束缚。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说法,让许多人趋之若鹜的乃是“满足让我们感到高高在上,感到自己比同伴优越”的心理。一些人汲汲营营地追逐奢靡享乐、讲排场比阔气,一个深层次的动机正是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满足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