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与公款消费关联密切的行业几乎都步入了“严冬”:高档白酒纷纷降价,股价“集体跳水”;豪华车销售增速放缓,奢侈品销售不再火爆;高档茶叶、保健品等乏人问津,价格几近“腰斩”;一些餐饮企业收入负增长,一些高档酒店被迫关门、转型;演出商拿不到政府订单,演出场馆大量闲置;娱乐行业低迷,一些高档娱乐场所门可罗雀……面对新政带来的新气象,大多数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一些人议论纷纷,相关经营者、从业者更是叫苦不迭。有人说,中央一直鼓励消费、扩大内需,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吗?还有人说,我花自己的钱,奢侈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批判。
当前中国的“消费乱象”
我们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执政的,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历过比较长的短缺经济时期。在艰苦的岁月里,在普遍的贫穷和困难面前,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大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诠释了中华民族坚忍达观、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等崇高的道德品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习惯了节俭度日,至于铺张浪费,由于条件所限,更由于管理到位、风气正派,自然未构成全局性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伴随经济实力的提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结构变了,消费观念也变了,由不敢消费、耻于享受转向乐于消费、追求享受了。这应该是一种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未曾有过的金钱与财富面前,在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人的消费观念却扭曲了,信奉“消费就是美德”、“挥霍就是气派”、“我消费我存在”等观念,崇尚讲排场、赶时髦、比阔气等行为,形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消费乱象”。
相互攀比的“面子消费”。中国人特别注重人情、关系和“面子”,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在消费过程中却走向了片面和极端,罔顾消费的真实目的,而将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或者说有无“面子”、“不丢面子”置于首位。而要有“面子”,就要礼尚往来,就要相互攀比,大操大办,讲究排场……
夸饰身份的“炫耀消费”。消费客观上是一种自我表达,在一定意义上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表现自己个性、情趣和品位的方式。但一些人却把消费作为唯一的象征和方式:他们或追求享乐,不思进取;或追逐时尚,挥金如土;或纸醉金迷,比阔斗富,等等。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透支未来的“超前消费”。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量入为出、有备无患。但现在有些人却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完全成了消费主义的忠实信徒,于是有了“月光族”、“负翁”,等等。
群众痛恨的“公款消费”。公款消费本应是一个中性词,指政府公务必要的支出, 但如今几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指对公款的挥霍浪费:一顿招待饭上万元、甚至数万元;一件礼品数千元;公车严重超标;办公室装修超五星级宾馆;公款旅游、公费出国游……想一想普通群众的月工资,想一想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人民群众能不痛恨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