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蹲点”、交通要地“死盯”、北京“劝返”是信访干部针对赴京上访者的三道防线。在这些防线也被上访者“冲破”的情况之下,上访干部就必须采取最后一招——“销号”
“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这是人民论坛记者在采访调研过程中,不少信访干部的“心声”。这也说明了信访销号的产生根源,那就是部分官员对“没事”的追求。为了“没事”,所以要“搞定”信访官员,“摆平”上访百姓。“搞定”了,也就“稳定”了。
销号之所以能成为一宗买卖,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自然是既有需求,也有供给。这和网络删帖市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销号贿买的是行政公权力,而删帖贿买的通常是社会公权力。销号的潜滋暗长,也使得访民“信网不信访”的情绪随之成长。目前,“删帖”和网络公关也跟随销号成为地方党政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销号:信访干部的最后一招
“信访一票否决制”使得信访干部肩负着“稳住”上访者的重任,而且是“稳得住得稳,稳不住也得稳”的“死命令”。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信访干部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面对上访户,信访干部一般首先进行沟通交流,努力把问题解决。但很多问题非地方政府所能解决,有些上访户的“胃口”又实在太大难以满足。在问题解决未果,上访户又“跃跃欲试”要越级上访,尤其是赴京访的情况下,信访干部就不得不布置了一道道防线。上访户家门口“蹲点”、交通要地“死盯”、北京“劝返”是信访干部针对赴京上访者的三道防线。若这些防线也被上访者“冲破”,上访干部就必须采取最后一招——“销号”。
家门口“蹲点”。据记者走访发现,在一些重大节假日期间,为了防止这些访民进京上访,很多基层干部不得不24小时驻守在这些访民家周围,几个人轮班把守。有位基层干部跟记者吐苦水,“我们守在上访者家周围,饭不能正常吃,觉不能好好睡,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上访者的挖苦与白眼。有的上访者讥讽我们为‘看门狗’,一点尊严也没有。”驻守在上访者家周边,即为信访干部的第一道防线。
交通要地“死盯”。即便是如此“严防死守”,仍会有上访者“逃”出驻守者的视线。于是,信访部门一般会在该地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要地设立第二道防线。记者从东部某市调研乘火车返京时,在进站必经通道上,发现两边站着两队人,眼睛死死地盯着每一位进站旅客。后经当地人了解,这两队人都是该市各乡镇的信访干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各自辖区的上访人没有踏上火车,进京越级上访。而当时返京的列车最晚一列要凌晨两点才发车,这就意味着这些信访干部要等到凌晨两点才可以离开火车站,大概凌晨三点之后才能休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