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劝返”。即便是有了上述所说的两道防线,仍会有上访者“千方百计”地“混”入京城。于是,地方信访干部往往会在北京设置第三道防线。信访干部会时常驻守在北京各大火车站、汽车站等地,以及国家信访总局周边。记者在北京西站采访了一位山西某信访干部,他谈到:“吃饭、睡觉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昼伏夜出,对我而言都不算什么了。最难堪的是,遇到了上访者,很少有上访者会心甘情愿跟我走,这就势必会发生肢体冲突。尤其是遇到女性上访者,碰也碰不得,拽也拽不得,有的时候只能死命地跟着。我有时候都感觉自己像电影中的卧底警察,而且是那种受气的悲催警察。”
对于这些进京的上访者,有一些上访者会在信访干部的“软磨硬泡”下“返乡”。在这种情况之下,地方信访单位往往会派出工作人员来京接回上访人员。显然,这个“护送”上访者“返乡”的过程,仍旧是一个考验着信访干部智慧和能力的过程。一位广东进京“接访”的信访干部向记者透露,“现在上访者在北京的吃住,全部都由公费买单。即便如此,很多上访者仍旧不愿意离开北京,仍旧对信访干部有着敌对情绪。个别上访户还会调侃我们接访干部说,‘你们真像是我的保镖呀’、‘陪我们逛逛北京城再回去吧’”!
但也有一些上访者不会就此止步,反而会想方设法地到有关部门上访,这个时候,信访干部就不得不采用最后一招了。
销号中的“猫腻”
据内部人士介绍,一般情况下,每当上访者到相关部门上访,接待部门若按规定办事,就应该登记在册,然后通知上访者所在地政府来领人。这样做就意味着某个地方将会增加信访记录。如果遇到老上访户,今天送回去,明天又来了,几次下来,这个地方的信访指标很快就会用完,结果可想而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信访干部向记者介绍,他们的通常做法是:讨好派出所,贿赂信访局、综治办。具体操作办法是:信访干部和一些重要辖区的派出所或有关部门接访人员搞好关系,一旦遇到这个地方的上访者,这些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通知该地的信访干部,从而做到不登记、不上报。而这些部门所得到的“收获”包括,对方不间断地给好处,吃吃喝喝是家常便饭,甚至给“人头费”。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内各省份均有不少截访人员驻点北京,成为专职的“截访销号”队伍,其职责之一便是“公关”有关部门的信访接待干部,以便随时了解当地上访动态,成功截访和销号。地方政府驻京办亦承担此功能。东部某市驻京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为“加强”与上级信访部门的关系,去年仅送的礼品价值就达十万元。
中国社科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研究员向记者透露了两位政法委书记的“语录”。某县政法委书记赵某某曾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上”公开发言,“今后,发生上访必须销号。销号只是经济上的付出,不销号就是政治前途上的损失,请同志们将这一要求转告党政一把手。一个单位登记一起并不可怕,但是每个单位登记一起全县就是近百起。后果是影响县委、县政府的形象,这个责任不是哪个人、哪个单位能负起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