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技术、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三网融合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推动信息化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才能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陕西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很多信息通信原创技术起源于陕西,西安市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着较好的信息产业基础。随着三星电子等企业落户西安,将带动信息产业进一步提升。当前,陕西正在进行“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省城乡范围内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便捷获取,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为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搭建起良好的信息基础平台。因此,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造文化生产、传播环节,带动文化产业表现形式的创新;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有效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进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传统展示传播手段,推动数字展示、互动展示、网络展示;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形成与发展;着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积极发展多介质出版业态和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和数字时代文化消费市场,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业态双轮驱动。
资本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瓶颈。陕西近年来各方面工作处在上升期,但由于历史欠账大,文化产业欠发达,破解资金短缺必须以新的模式进行探索。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借助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平台,以项目建设为动力,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大量的优秀企业,构建集多种产业门类为一体的文化企业发展平台;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申请上市或借“壳”上市;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联贷联保、第三方担保等工作机制,鼓励外资、社会资金在国家允许的领域,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新机制。
改革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动力。经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航母,陕西省已经组建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陕西出版集团、西部电影集团、陕西演艺集团、陕西新华发行集团、陕西旅游集团、陕西体育集团、华商传媒集团、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构建了以出版、影视、会展、旅游、演艺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目前,推进文化生产格局转变,就是加快文化生产由封闭式、“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向开放式、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文化企业走出内部小循环,融入市场外部大循环,实现文化生产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使分工协作体系更加完备,产业链得到延长,步入文化产品“一次开发、多次利用、多家受惠”的良性发展。根据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多样性,把多业态的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体育业、建筑装饰业、信息业、包装业等相关产业紧紧联结起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各产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人才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第一要素。新形势下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加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创新完善文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引进高端文化创意、电脑制作、经营管理人才的政策,打造人才“特区”,在资金、住房、职称、薪酬、户籍、家属随迁、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倾斜,完善培养、流动、任用、激励等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另外,还要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把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新经济组织中的文化人才纳入培养规划,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对待。
新的形势要求陕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发展空间。随着周秦汉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园区的建设,随着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等文化产业基地的诞生,随着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唐西市的实践,陕西必将迎来文化产业新一轮的聚集发展,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本文原载《求是》杂志2013年15期,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省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